3.17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
<p>[TOC]</p>
<p>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
<strong>文章出处</strong>:教育科学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文章重点介绍了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设计思路和实施步骤,评析该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strong>文章框架</strong>:
一、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思想
(一)评价是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
斯塔弗宾认为:“评价是关于方案、项目、服务或其他利益目标的有点和价值的一种系统调查过程。换言之,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报告、应用叙述性与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评价对象的优点和价值,目的在于指导如何作决策,支持教学效能核定,传播有效实践,并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教育评价的三个目的:(1)指导如何作决策,提供教学效能核定的记录,以及增加对评价现象的了解。(2)评价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包括划定、获取、提供、应用信息四个步骤。(3)叙述性及判断性两类信息都适用于教育评价,并帮助改进评价对象。对评价对象在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四个层面进行评价。在CIPP模式中由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进行代替。
(二)CIPP模式四种评价类型
1、背景评价。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背景评价的目的在于(1)描述所需服务的背景情况;(2)界定预期的受益人并评定其需要;(3)弄清满足需要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4)界定本地资源和资助时机;(5)评定方案、教学和其他服务目标的清晰度和适切性。背景评价的基本取向在于确认方案目标与方案的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
2、输入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判断,输入评价的全部用意在于帮助委托人在需求与环境允许的前提下,考虑各种可能的方案策略,发展一些适用的方案,形成一个最佳方案。同时,输入评价也在于帮助委托人避免将时间、金钱浪费在一个注定会失败或浪费资源的方案上。
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过程评价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
4、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结果评价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p>
<p>以上可知:四种类型分别为计划决策服务、为组织决策服务、实施决策服务、为再循环决策服务。
二、评价设计与实施流程
(一)评价设计大纲</p>
<p>(二)CIPP模式实施流程</p>
<p>三、对CIPP评价模式的简要评析
(一)优势
1.回答了泰勒模式中部分疑难问题。
2.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CIPP模式并未忽视评价的总结性和诊断性功能,但更重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它以决策为中心,而决策又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3.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4.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CIPP评价模式把整个评价活动看成一个系统,它解释了需求评定、质量控制与方案结果之间的关系,使评价活动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人们对教育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二)局限性
1.评价缺乏价值判断。
2.评价可能为决策者政治上的便利提供虚假伪证。
3.评价的适用范围受到挑战。
<strong>思考</strong>:CIPP模式倾向于定性评价,可以把它量化吗?怎么量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