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h3>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h3>
<p>文章出处:思想教育研究 2017年7月
研究目的: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 感
文章框架:
其中的“学生满意度”是“学生获得感”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关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与发展的核心要义,为此,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理论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这个议题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思想政 治教育者更加关照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思维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蕴含三层意味。
(一)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者的“供给” 与教育对象“求取”双边互动的结果 “获得是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就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的获得,即通过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去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种是教育对象被动接受与等待教育者的给予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获得过程”与 “获得结果”的双重结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包含感知——满足——高峰体验三个层次
“感”的一个基本义项是“感觉、情感、感想”, 可见“感”与人的主观意愿、精神层面联系密切。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四种形态或样式:被动的获得感,主动的获得感、过程中的获得感、结果的获得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过程
(一) 获取: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给予的精神利益
获取是指教育对象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各种精神利益。一方面,怀有获取的能动之心。另一方面,实在的获得内容。精神利益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情感体验与思想价值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教育对象在知识层面获得知识与认知能力;在情感层面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思想价值层面获得理想信念。
(二) 映射:得到的精神利益与自身心理预期 的关联
映射是指教育对象将自己所得到的精神利益与自身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匹配度或反映度的权衡 与考量。
若要增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一方面,教育者要在关照教育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争取尽可能多的精神利益;另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合理的预期,唯有如此,教育对象对思想 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才能越加强烈。
(三) 行动:得到的精神利益与客观现实的契 合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主要方式
(一)获得内容:优质供给与主动求取的双边 互动
(二)主观体验:努力发掘与预期调节的内外 贯通
(三) 环境营造:久久为功与机制托底的刚柔 并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