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茜的论文笔记


7.25社会排斥与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名人崇拜的中介及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p>社会排斥与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名人崇拜的中介及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文章出处:心理科学 2022年 研究目的:探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文章框架: 1 引言 冲动性消费是一种特殊的享乐消费行为,具有突然性、情绪性的特点,虽然这种行为能让消费者感到即时的享受和满足(如产生愉悦感),但也会给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带来许多的不良后果,如购物后的内疚和失望、债务负担等。因此,探讨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大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基于空虚自我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的视角,并从个人与情境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模式,以期丰富冲动性消费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冲动性消费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1 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 社会排斥是指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具体表现有排斥、孤立、拒绝等多种形式,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因素,会阻碍个体的关系发展和归属感寻求,并给大学生带来许多的消极影响。 社会排斥可能会对冲动性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受社会排斥水平更高的大学生可能会做出更多的冲动性消费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社会排斥正向预测冲动性消费。 1.2名人崇拜的中介作用 Mc Cutcheon 等人提出“名人崇拜”的概念,对名人形成不健康兴趣的情感状态是名人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社会排斥的个体通过网络与名人或粉丝群体产生互动,这样的积极情感体验不但会提升他们对名人代言产品的好感,也会促进他们的冲动消费行为。 根据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个人与情境的协同作用导致人的行为,行为并不一定直接被情境影响,而是通过“情境—个人—行为”的形式产生的。受到社会排斥的大学生产生对名人的特殊情感,然后在这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冲动性消费行为,大学生遇到的情境因素会与个性系统中复杂的认知——情感单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决定大学生的行为(冲动性消费),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排斥可能是通过名人崇拜这一情感中介机制从而产生作用。 本研究提出假设 H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中起中介作用。 1.3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自我控制是人类主动控制不合理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以使其符合社会准则和支持个体实现长期目标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机能,有利于个体实现目标和克服自动化反应. 高自我控制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克服诱惑,抑制冲动行为的发生。此外,自我控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社会排斥所引起的对名人的过分依赖和崇拜,防止大学生陷入盲目的依恋。因此,在社会排斥通过名人崇拜影响冲动性消费的模型中,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前后两段)都有可能受到自我控制的调节(缓冲作用)。 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H3:自我控制调节社会排斥通过名人崇拜影响冲动性消费的前后段路径以及直接路径。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c7c6ed3555712d2114c0e816ffc6aa33&amp;amp;file=file.png" alt="" /> 2 研究方法 2.1对象 方便取样法,主要对广州市三所高校的811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总共回收问卷 811 份,整理并删除无效问卷后获得 768 份有效数据(Mage=20.25 岁,SD=1.52 岁),有效率为94.70%。男生 381 人(49.6%),女生 387 人(50.4%)。 2.2测量工具 2.2.1社会排斥问卷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由吴惠君等人编制。分为 2 个维度(直接排斥和间接排斥),共 19 个项目. 2.2.2名人崇拜量表 名人崇拜量表由彭文波等人(2010)修订。包含娱乐社交、完全认同、情感投射、关系幻想及病理边缘 5 个维度,由 27 个项目组成 2.2.3 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 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由谢东杰等人(2014)修订,分为冲动系统(易分心、冲动性和延迟满足三个维度)和控制系统(未来时间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两个分量表,共 21 个项目 2.2.4 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 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由景奉杰等人(2005)编制,包括购买冲动、调节心情、购买体验、不顾未来、快速决策、非计划性 6 个维度,共 26 个项目 2.3 程序及数据处理 SPSS23.0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减少共同方法偏差,采用强调保密、部分题目反向计分等方式在程序上进行控制;同时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 1的因子共有 16 个,第一个主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2.48%,小于 40% 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 结果 3.1 社会排斥、名人崇拜、冲动性消费和自我控制的相关分析 社会排斥、名人崇拜以及冲动性消费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排斥、名人崇拜和冲动性消费分别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 3.2 名人崇拜的中介和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检验 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符合假设 1 和 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自我控制作为调节变量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以及直接效应,部分符合假设 3。 综合来看, 本研究假设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社会排斥通过名人崇拜对冲动性消费产生影响的过程受到自我控制的调节,自我控制分别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以及直接效应。对于低自我控制的大学生, 社会排斥通过名人崇拜对冲动性消费影响的间接效应,该间接效应在高自我控制的大学生中更大。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4ce46113524f240d1ba37b5c2eb5668&amp;amp;file=file.png" alt="" /> 4 讨论 4.1 社会排斥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对冲动性消费有显著的预 测作用,该结果支持了社会排斥对个体存在消极影响的结论 4.3 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对冲动性消费的直接影响受到自我控制的积极缓冲;社会排斥通过名人崇拜对冲动性消费影响的前半路径受到自我控制的反风险缓冲,自我控制的保护作用在弱社会排斥时更明显。 4.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所采用的横断设计虽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先前研究的结果之上,但不能很好推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选择实验法探究其因果关系或采用纵向研究检验有调节的中介理论模型。 本研究的被试群体主要集中于广州市的三所大学,其可推及性和概括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样本量的限制,未来的研究应该拓展被试群体和扩充样本量,选取其他区域的被试进行研究。 5 结论 (1)社会排斥正向预测大学生冲动性消费; (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社会排斥通过名人崇拜对冲动性消费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受到自我控制的调节。具体来说,在直接路径中,社会排斥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受到自我控制的积极缓冲;在中介路径的前半段中,社会排斥对名人崇拜的影响受到自我控制的反风险缓冲,自我控制的保护作用在弱社会排斥情境中更明显。</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