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茜的论文笔记


3.8基于扎根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h3>基于扎根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h3> <p>文章出处:华中农业大学 硕士论文 2021.6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立足于新时代这个大的背景,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接受理论等理论依据,挖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内容,了解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探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寻找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对策,使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文章框架: 摘 要 本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接受理论为基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法和访谈法挖掘<strong>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内容和具体维度</strong>,并开展<strong>问卷调查</strong>了解新时代大学生<strong>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strong>,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strong>影响因素</strong>,以及寻找增强其获得感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获得感的相关研究 1.3.1.1 获得感的内涵 1.3.1.2 获得感的研究意义 1.3.1.3 获得感的研究对象 1.3.2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相关研究 1.3.2.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 1.3.2.2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意义 1.3.2.3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1.3.2.4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对策 1.3.3 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获得感 2.1.2 思想政治理论课 2.1.3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2.2 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接受理论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思路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fc26f55d3117d97dee1dfca5f5861d4&amp;amp;file=file.png" alt="" /> 2.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4.1 研究对象 2.4.2 研究方法 2.4.2.1 文献研究法 2.4.2.2 扎根理论研究法 2.4.2.3 访谈法 2.4.2.4 问卷调查法 2.5 可能的创新之处 3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容构建 3.1 资料收集与数据来源 3.1.1 资料收集 一是您觉得您在“概论课”中收获了什么?二是您觉得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三是您觉得“概论课”应该带给大学生哪些收获? 3.1.2 数据来源 3.2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构建过程 3.2.1 访谈资料的开放式编码 3.2.2 访谈资料的主轴编码 3.2.3 访谈资料的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涵及模型的构建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47cf5a6a2fc8aaaba06fe96eaf1160d&amp;amp;file=file.png" alt="" /> 3.4 本章小结 4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分析 4.1 研究工具及样本情况介绍 4.1.1 研究工具 4.1.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1.2.1 信度分析 4.1.2.2 效度分析 4.1.3 受访者情况 4.1.3.1 受访者的人口学变量特征 4.1.3.2 受访者在思政课中的学习情况 4.2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现状 4.2.1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整体状况 4.2.2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各维度状况 4.2.2.1 知识获得感维度的具体情况 4.2.2.2 情感获得感维度的具体情况 4.2.2.3 思想获得感维度的具体情况 4.2.2.4 能力获得感维度的具体情况 4.2.3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2.3.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状况在年级方面的差异 4.2.3.2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状况在学生干部经历方面的差异 4.2.3.3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状况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差异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需求感知力 5.1.1 教师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5.1.2 教师理论水平的扎实性 5.1.3 教师对待课程的自信程度 5.1.4 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把握 5.2 学生的学习付出和收获感知力 5.2.1 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 5.2.2 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互动参与度 5.2.3 学生对课程收获的实际感知程度 5.3 客观环境的感染和熏陶 5.3.1 社会环境 5.3.2 校园环境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strong>(1)获得感四个维度 (2)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表现为较强 情感获得感最高 (3)影响因素</strong> 6.2 对策建议 6.2.1 教师丰富教学供给,助力获得感提升 6.2.1.1 与时俱进,融合创新教学方式 6.2.1.2 保持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1 6.2.1.3 提升对待课程的自信程度 6.2.1.4 了解学生所需,调整教学内容供给 6.2.2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获得感生成 6.2.2.1 加强对思政课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 6.2.2.2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互动与实践 6.2.2.3 调整学习预期,正确判断学习收获 6.2.3 优化思政课环境,营造良好外部氛围 6.2.3.1 净化不良思想影响,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6.2.3.2 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完善校园文化平台建设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致谢</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