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
<h3>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h3>
<p>文章出处:
研究目的:清晰界定“获得感”,建立可以为中外学者对话的概念体系
文章框架:
“获得感”概念解析
“幸福感”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等方 面与“获得感”存在一定的区别
就“客观获得”来说,“获得感”要以获 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为基础,这体 现在人民群众收入增长、能够享有充分的社会保 障、良好的公共服务等。但“客观获得”并不仅仅 局限于物质利益与经济利益上的“获得”,还包括 获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 利
就“主观感觉”来说,“获得感”不能脱 离其“客观获得”的基础而存在。一般认为,同样 是主观感受,“获得感”和“幸福感”可以有很多共 通之处,但“幸福感”往往更强调个体心理感受、 更主观因此也更容易流于空泛(王斯敏、张进 中,2015),“获得感”则更强调“实惠”,更具体 也更有实际意义。同时,“获得感”不仅是对于“绝 对获得”的感觉,还由“相对获得感”所决定:发展 不均衡、改革红利分配不公、弱势群体不断被边 缘化所导致的“失去感”(张航,2016)、“失落 感”(张品,2016)以及“相对剥夺感”(蒋永穆、 张晓磊,2016)会极大地降低甚至消解掉人民群 众的“获得感”
“获得感”的主要内容与具体表现
“获得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获得感”以发展为前提。“获得感”以民生为重中之重。“获得感” 以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为保 障。
国外提升公民获得感的经验
推动包容性发展。
创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畅通参与渠道,以“参与感”提升“获得感”。
小结
虽然“获得感”在国外尚不存在直接的概念对 应,但其提出的背景、内涵、意义及现实表现与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为减少贫困、减轻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提高公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目标实施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及改革措施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与“幸福感”“主观生活质量”等国外经常使用的概念相比,“获得感”更强调公平公正的“客观获得”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际作用,在理论上有更为扎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实现了主客观评价的统一,超越了一般生活质量评价的主观性偏向;在实践中,“获得感”不仅更深刻地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改革方向相契合,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