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新时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研究
<h3>新时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研究</h3>
<p>文章出处: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9.1
研究目的:<strong>党的十九大报告</strong>系统论述了新时代赋予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要求,即着力解决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保障学生在学校体育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充分挖掘与发挥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协调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由于诸多原因<strong>学校体育为学生带来偏低的“获得感”</strong>,为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保障大学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把大学生培养成拥有强健体魄、强大心理、健全人格的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 国建设, 同时为新时代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文章框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象:
以新时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获得感为研究对象, 从目前高校大学体育的现状为出发点, 深入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相关因素,从关注自身身体、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融入社会、生活、生命等方面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育的获得感。
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因素分析
<strong>我国当前学校体育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strong>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区域、城乡不平衡,资源、制度供给不充分”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获得 感的基础;从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来看,“大学生存在运动量明显不足问题,且每天体育运动不足 1 小时的占 70%以上”
一成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
大学体育虽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但较多的忽视了通过体育课的身体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猛顽强的意志品质、直面失败坚持不懈的作风等。
“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淡漠, 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不足,锻 炼不够、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正 在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危险因素”
<strong>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获得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 因此,高校体育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提高大学生体育课获得感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作为检验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有助于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效性。</strong>
3.2提高学生获得感的策略
4结论与建议
大学体育要不断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从体育竞争、生命生存生活、生活参与、体育核心素养等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加大提高大学生强健体魄、磨炼品质、终身体育意识树立等方面力度,使之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重视运动能力的获得、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育品德的习得,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丰富并提高大学生体育的主观体验感、幸福感和获得 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