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6 周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 身体核心区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
<p>[TOC]</p>
<h3>6 周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核心区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h3>
<p><strong>文章出处</strong>: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第34卷 第3期 2022年5月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讨论与分析 6 周下肢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核心区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
<strong>文章框架</strong>:</p>
<ul>
<li>摔跤运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摔跤运动员运用旋转力干扰对手平衡的能力,在角逐发力的整个过程中髋部和膝关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摔跤运动员应具备较大的背部肌肉力量和臀部肌肉力量以及良好的耐力素质.</li>
<li>加压训练是在运动练习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加压设备进行辅助训练的方法,又称为血流限制训练或血管闭塞训练,主要通过限制四肢血液流动以加强训练负荷,使 20%~40%1RM的低强度抗阻训练可以达到传统 65%~85%1RM高强度训练使肌肉肥大和肌力增大的效果,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并且在加压训练的同时,除了增大练习部位的肌肉力量,还可以产生大量合成效应的激素。</li>
<li>高阻力训练和低阻力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阻力训练并不相互抑制,与单模式阻力训练相比,肌肉的适应性更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招募北京队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 24 名,运动技术等级均为二级运动员及以上,随机分为常规组(HI- RT 组)、结合组(CB- RT 组)和加压组(LI- BFRT组),每组各 8 名受试者。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和训练年限均无显著性差异,且身体健康、无伤病史,所有受试者均被告知测试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方案,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设计和训练方案
在运动队的冬训期进行为期 6 周且每周 3 次的力量训练干预,3 组受试者除了半蹲起练习之外的其他训练内容完全一致,即卧推、高拉、硬拉、引体向上、跳箱、核心力量练习。</li>
<li>卧推和硬拉采用 70%~75%1RM负荷各练习 4 组,8~10 次 / 组,组间间歇为 60 s</li>
<li>高拉练习负荷为 25 kg~35 kg,练习 5 组,4~6 次 / 组,组间间歇为 120 s</li>
<li>引体向上练习 4 组,每组达到力竭,组间间歇为 60 s</li>
<li>跳箱的高度因人而异,每组 6 次,完成4 组,组间间歇为 60 s</li>
<li>核心力量训练的负重为2.5 kg~7.5 kg,练习 5 组,20 次 / 组,间歇为 90 s</li>
<li>各动作间间歇为180s
半蹲起训练强度和量:</li>
<li>
<ol>
<li>LI- BFRT 组的训练方案根据 Scott 等提出的加压训练最佳负荷范围制定,负荷强度为 30%1 RM(共 4 组,第 1 组为 30 次,其余各组为 15 次,组间间歇为 60 s)</li>
</ol>
</li>
<li>
<ol>
<li>HI- RT 组的训练方案为75% 1 RM、重复 36 次(共 4 组,第 1 组和第 2 组各 10次,第 3 组和第 4 组各 8 次,组间间歇为 60 s)</li>
</ol>
</li>
<li>
<ol>
<li>在CB- RT组中,受试者每周进行 2 次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训练(分别为周一和周三)和 1 次高强度半蹲起训练(周五)
加压设备采用了宽度为 5 cm 的专用加压训练仪(KAATSU master,日本制造)和便携式智能加压训练仪器(中国制造)。将加压带捆绑于大腿中上 1/3 处,并与大腿纵轴垂直。气压压力分为捆绑压和充气压,本实验捆绑压均为 40 mmHg,充气压为 180 mmHg,此充气压根据相关研究以及结合血压与下肢肢体围的关系而定。
半蹲起 1 RM测试:通过负荷递增测试法测量半蹲起时的最大静力力量。
为避免训练效应的影响,前测和后测均在练习后 72 h 进行,保证受试者有充足的恢复时间。
1.2.2实验相关测试指标
1)核心区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测试。利用核心力量测试评估系统(V22801 型,德国制造)测定不同方向的核心肌群最大力量
2)核心区肌群肌肉静态耐力测试。
3)等速肌力测试。利用“ ISOMED 2000 等动肌力测试系统”(德国制造)测定膝关节等速肌力,在角速度分别为 60(°)/s 、180(°)/s和 240(°)/s 时进行膝关节伸展、屈曲,在形成与半蹲起同样的膝关节角度(90°)时,要求尽全力发出最大的力。
4)卧推与深蹲的最大力量测试。训练干预前后利用线性传感设备(Gymaware,澳大利亚制造)通过负荷递增测试法测量卧推与深蹲时的最大静力力量。
1.3统计数据的处理
使用软件“Excel”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S tatistics 22.0 ”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M±SD)表示,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组别×时间)进行差异性检验,交互作用显著时,各组内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核心区肌群最大力量变化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身体核心区肌群肌肉最大力量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7b99fabab94f79ae58186822d1cc338&file=file.png" alt="" />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7664fc102063ad9252e44527670fcdc&file=file.png" alt="" />
2.2 身体核心区肌群肌肉静态耐力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b9bb44439b312b45415a0cadd40034d&file=file.png" alt="" />
2.3 等速肌力指标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2.3.1 在角速度为 60(°)/s 时膝关节屈伸峰值力矩的变化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18897f89ef78adbccad3ff65bf6a2a2&file=file.png" alt="" />
2.3.2 在角速度为 180(°)/s 时膝关节屈伸峰值力矩的变化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8ceae0d59685a9c7d49b6b3093f25f5&file=file.png" alt="" />
2.4 深蹲与卧推的最大力量实验训练前后的变化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359c8251a9de538f5992681ec3cdbee&file=file.png" alt="" />
3 讨论与分析
3.1身体核心区肌群肌肉最大力量及静态耐力在实验训练前后的变化分析</li>
</ol>
</li>
<li>训练后CB- RT 组和 LI- BFRT 组的身体核心区肌群肌肉最大力量的增大效果要优于单独进行 HI- RT。</li>
<li>Sousa 等在研究 6 周加压力量训练对膝关节伸肌扭矩、肌肉激活和局部肌肉耐力的影响时发现,LI- BFRT 组局部肌肉耐力显著增强。这是因为血液循环限制造成的局部肌肉中的氧供应不足和乳酸堆积会使耐力增强,所以肌肉的静态耐力也会随之增强。
3.2 等速肌力在实验训练前后的变化分析</li>
<li>我国摔跤运动员主要关节伸屈肌群的峰力矩表现为:腰背肌峰力矩大于膝关节峰力矩,且肌伸大于肌屈。</li>
<li>6 周训练后,CB- RT 组在角速度为 60(°)/ s 时左膝关节屈曲和右膝关节屈曲的峰值力矩均显著增长,并且增长明显长于 LI- BFRT和 HI- RT组,表明 CB- RT可使股后肌群最大力量增大的效果显著,且优于单独进行 LI- BFRT或 HI- RT。CB- RT组和 LI- BFRT组在角速度为 60(°)/ s 时,左膝伸峰值力矩均显著增长,说明 CB- RT或 LI- BFRT对大腿前群肌肉最大力量增大效果要优于单独进行 HI- RT。</li>
<li>对于长期进行传统增肌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下肢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和低强度加压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阻力训练可以有效增大膝关节的等速肌力,而单模式阻力训练没有这种效果。
3.3 深蹲与卧推的最大力量在实验训练前后的变化分析
本研究验证了假设的结果,即 CB-RT可以使下肢产生更强的肌肉生理适应。
多模式阻力训练中高阻力训练和低阻力训练相结合并不相互抑制,而且两者结合训练能使肌肉适应性更强 ,这是因为与单一高强度抗阻训练相比,高强度和低强度的抗阻训练结合并交替进行能使血清中生长素浓度显著升高。这也体现了多模式阻力训练的优越性。
4 本研究的局限性</li>
<li>实验对象较少且都是摔跤运动员,得出的结论适用范围有限,后续研究可增加不同类型运动项目和更多的实验人数来进一步验证。</li>
<li>CB-RT 组应再添加 1 个对照组,并同时进行每周2 次高强度半蹲起训练(周一和周三)和 1 次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训练(周五),使实验设计更为完善,从而对比出哪一种结合方式更有利于增大身体核心区和下</li>
<li>肢的肢肉力量。</li>
<li>在实验训练中,由于测试仪器数量有限,使用了作用相同、加压上限不同的 2 种仪器,鉴于实验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应使用同一种加压仪器。
5 结论
对于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而言,6 周低强度加压训练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在增大膝关节屈肌群和膝关节伸肌群的最大力量与提高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快速发力能力,增大身体核心区肌群伸展与旋转的最大力量和增强身体核心区肌群静态肌肉耐力,增大卧推和深蹲的最大力量方面的影响效果优于分别单独进行低强度加压训练和高强度抗阻训练。两者组合训练除了能更好地发展受限部位的肌肉力量以外,还可以使未受限部位的力量肌肉得到发展,此方法可以在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中推广和应用。
<strong>思考</strong>:
1.加压训练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通过6周的实验,运动员在加压组和常规组提升的结果都是显著的,但是像加压组这种训练方式是通过限制身体血液流动的方式来进行的,每周的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我们都知道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是比较多的,这种方式对于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有帮助的,但是真正适合与时间赛跑的运动员训练吗? 运动员的成绩是以的肌肉爆发力为基础的,这种低强度半蹲与高强度半蹲的效果都比较明显,但是具体的效果对比只有肌肉的种类,而具体肌肉力量的提升如何体现?因为运动员的使命是提升竞技能力,没有具体力量的数据对比,我觉得这种加压训练可能相比于以竞技为主的运动员,是不是运用于对于时间不太看重的健身人士或者普通大众身上更加合适?
2加压训练的理念目前还没有推广,像加压设备、部位和方式等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这个训练方法如果时间把控不好是有危险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去像人们普及有关加压训练的知识,让这种方式被大众所熟知并更加熟练的去使用它?</li>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