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释义、 价值探求与实践探索
<h3>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释义、价值探求与实践探索</h3>
<p>文章出处:体育学刊 2023年9月
研究目的:通过对这种以生态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习过程中学生、任务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归纳其创设代表性体育教学情境、调控关键性体育教学制约因素、简化复杂性体育教学任务设计、优化封闭性体育教学信息约束等实践原则;厘清体育非线性教学在注重学生身体主体性发展、强调多维体育情境开发、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等层面的内在价值。
文章框架:
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源于身体与情境的深度交互,这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方式能够在学生知识、能力、行为、品德等诸多维度发挥塑造作用。
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生成的逻辑进路,系统归纳以生态动力学为基础的体育非线性教学,试图通过对这一模式的解析探寻培养我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路径。
1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释义
1.1体育非线性教学的概念内涵
体育非线性教学(nonlinear pedagogy,NLP)是在生态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发展和构建而来的,其以制约因素引导法(constraints-led approach,CLA)为框架[4],聚焦于学习者与学习情境间的交互。这种以探索性学习为核心,鼓励探寻个性化运动解决方案,来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情感态度、健康行为、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全方位发展的教学模式.
第一,实现目标手段的多样性。第二,教学情境的多元化。第三,运动技能发展的非线性。
综上,与传统线性教学(linear pedagogy,LP)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运动技能的重复练习以实现运动形式的一致性不同,体育非线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聚焦于学习过程中学生、任务和环境限制间的相互作用,鼓励学习者在动态情境中进行探索式学习,试图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运动环境促进学生身体与情境的充分交 互,使学生全面感知动态情境中的多样化信息并做出适应性反馈,实现“感知-行为”间的耦合进而推进学生的整体性认知与核心素养发展。
1.2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复杂神经生物系统间各部分的协作是个体发展运动能力的基础。生态动力学为体育非线性教学塑造学生整体性的信息感知情境,进而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运动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体育非线性教学强调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充分调动多通道感知,通过触觉、视听觉反馈与运动系统执行等,使自身这一复杂的神经生物系统充分利用环境信息,激发学生挖掘不同运动行为。
第二,个体复杂神经生物系统与多维信息情境的 协调交互是学习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动力学为体育 非线性教学中多元运动情境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1.3体育非线性教学的实践原则
1)创设代表性体育教学情境。2)调控关键性体育教学制约因素。3)简化复杂性体育教学任务设计。4)优化封闭性体育教学信息约束。5)探索适应性运动行为模式。
2体育非线性教学的价值探求
2.1注重学生身体主体性的发展
2.2强调多维体育教学情境的开发
2.3助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生成
以一元论、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 3 个维度所组成。
3体育非线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3.1主动设置探索性体育教学情境,创造感知-行为共同体
体育非线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在多样性学习情境中自我建构的价值理念改变了“以教定学”的传统模式,其精心设计的立体化情境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迁移。
首先,为学生提供动态的身体实践情境。其次,拓展已有场地器材的功能。最后,加强学生信息感知与适应行为间的联结。
3.2合理调适复合性体育教学任务,促进有意义的身体体验
首先,加强学生间的协作,推动彼此间相互促进.其次,优化任务难度,提升学生的成功体验感。最后,科学调整规则,推动活化性知识生成。
3.3有效引导学生运动行为自组织,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潜在联系。其次,合理控制系统变量。最后,鼓励学生完成核心素养迁移。
源于生态动力学的体育非线性教学,打破以规范 性技术动作和运动表现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 体育教师通过在学生与情境交互的过程中控制系统变 量,营造多元化的身体体验场景以鼓励学生在探索中 学习,从信息感知与行为耦合的视角探讨体育学科核 心素养的实践路径。体育非线性教学的提出有利于鼓 励学生在身体与情境的互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对于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 程标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