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新时代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概念与本质探究
<h3>新时代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概念与本质探究</h3>
<p>文章出处:当代体育科技 2021.9.15
研究目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定义了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基本概念,阐释了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本质与特征。
文章框架:
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长期“重建设、轻评估”“重学科、轻教育”,致使学校体育带给学生的获得感相对偏低[2]
季浏,马德浩.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 体育科学,2019,39(3):3-12.
1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概念界定
1.1获得感的含义
1.2<strong>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概念</strong>
该文将学生体育获得感中的“体育”界定为学校体育,是指学生在学校范围内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基于以上分析,该文认为<strong>学生体育获得感</strong>是指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其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内容是 “体育获得”,评价标准是“主观感受”。
2学生体育获得感的<strong>本质特征</strong>
学生体育获得感是学校体育实践与学生主观认知有机结合的产物。从认识规律、形成机制和存在方式来讲,学生体育获得感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2.1学生体育获得感的物质基础是客观获得
学生体育获得感是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上的主观感受,其实质是客观获得。
与“幸福感”概念相比,体育获得感更注重个体身心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理论上,体育获得感有更为扎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在实践中,体育“获得感”把个人全面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2.2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内在机制是自我认知
体育获得感是在一系列体育教育过程中因增益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具有正向性特征。
体育获得感对于激发体育动机、强化体育意识及促进体育行为发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基本状态是<strong>动态发展</strong>
3个方面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二是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体育获得感的表现形式是主观感受,从心理层面来讲是人的心理活动
三是获得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从而影响人的主观认识。
3学生体育获得感的<strong>本质</strong>
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本质可以归结为:在我国教育目的下学生身心自由、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3.1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学生体育获得感是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一方面,体育获得感的主体是人,促进人的发展 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育的功能充分满足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不同层面的需要,体育获得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需要。另一方面,获得感与社会关系密切联系,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个体的获得感
3.2从价值论角度来看,学生体育获得感是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
体育获得感是学生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的主观感受,它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物质层面的获得感体现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体育文化氛围、体质健康水平等客观要素上
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体现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上,即学生是否真正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实现人生的意义
3.3从发展的观点看,学生体育获得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从形成机制上来讲,体育获得感是学生自我认知的结果,是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变化和积累的发展过程。
具体表现在 一是正向性 体育获得感反映了学生美好生活的价值 取向和实际收益
二是关联性,体育获得感不仅与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过程、结果有关,也与学生个体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活动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体育获得感只有在融洽的环境中,体育 实践的结果和预期一致时才会产生,强制体育只会使 学生体育获得感变低。
三是阶段性,体育获得感既是 体育活动者的即时感觉,也是在体育活动中长期积累 的主观意识;良好的体育获得感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 的预期,不断循环,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 惯;同时,不良的体育体验又会降低学生的获得感,甚 至使学生产生剥夺感、挫败感和厌恶感;受个体和环 境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获得感的形成呈现阶段性发 展特点,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持续发展过程。
4结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