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8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h3>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h3>
<p><strong>文章出处</strong>:思想理论教育 2021.3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基本评价原则,明晰课程思政评价的逻辑并逐步构建起课程思政评价的体系与机制。
<strong>文章框架</strong>:
一、课程思政评价的原则、特征与路线
1.课程思政评价原则
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各维度展开:学生对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认知与把握情况、学生基于专业角度的理想信念发展情况、学生基于专业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运用能力发展情况等。
2.课程思政评价的特点</p>
<ul>
<li>第一,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复合;</li>
<li>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与专业课程评价有机结合(以课程为单元的评价、立足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应分别与专业课程评价、专业课程教学评价、学生专业素养发展评价结合起来。)</li>
<li>第三,成果表达上的过程性、多维性、综合性决定了评价材料收集应凸显“痕迹性”并侧重“描述性”。必须有效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成长性。</li>
<li>第四,课程思政效果很难切割又必须适当切割。
<ol>
<li>课程思政评价的基本理路。</li>
</ol></li>
<li>第一,出发点和基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任课教师基于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的实时评价(单次课评价)、阶段性评价(单元评价、期中评价)、和其他主体基于自身立场的评价】</li>
<li>第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课程思政设计是否有效、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是否科学、资源支持是否有力、教师素养能否满足教学要求。</li>
<li>第三,指向具体课程和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群的评价。主要从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资源、效果等方面入手。
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
<ol>
<li>课程思政评价的组织及运行方式。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的主体及评价活动的组织- 评学主体包括任课教师、学生(含本人)、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导师等;组织形式而言,任课教师评价应参照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教学目标等,以常态性评价(每次课堂教学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
第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主体及评价活动的组织。评价主体应包括任课教师、课程思政首席教师、专业首席教师、思政课程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也可邀请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价形式:任课教师可基于每次教学进行评价(反思)或基于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自评,而由其他主体发起的评价则为非常态性的,既可以采取学期评价,也可对单次教学进行评价(教学观察)。
第三,以课程为单元的课程思政评价及评价活动的组织。主体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基本一致,但在评价活动的形式上,则可以采取集体评价的形式,立足于课程与教学过程材料的评价,结合教学视频、学生评学结果,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及优化建议。</li>
<li>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研制。课程注重建设性、教学注重形成性、学生注重发展性。</li>
<li>课程思政评价的方法。
诊断性评价可以明状态(不足),过程性评价能够看发展(轨迹),增值性评价利于知进步(程度),综合性评价便于显成效(结果)。
三、课程思政评价的实施</li>
<li>对课程思政“学”的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第一,融目标模式(GAT模式)和过程模式(CIPP模式)于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模式。
从课程角度来看,学生思想发展评价分为以下几步:背景评价或前测(了解学生发展程度、需求等)—课程思政目标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材料收集(与评价)—后测。
从单次教学来看,主要分为(前次课)学生思想发展情况(表现)评价—教学目标设计(形成教学案)—教学实施—学生表现、评价与反馈。</li>
<li>对课程思政“教”的评价。
第一,采取“文本评价+教学观察+客户评价”模式。其中文本观察是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案)、材料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开发(深度难度)、成果(学生作业或课堂记录)、教学反思等在内的系统评价。
第二,课程思政教学的观察点。教案、教学材料,学生表现性材料,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方式与程度、师生互动、学生表现、参与度、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及创新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各维度发展、体验度。</li>
<li>以“课程”为单元的课程思政评价。分别为反思教学角度、专业课程思政群角度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角度的评价。
四、课程思政评价的运用</li>
<li>推动课程思政“主力军”建设——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造就。第一,基于“评价—反思—研究”路线的教师造就。第二,基于“评价—反思—学习”路线的教师造就。</li>
<li>推动课程思政“主渠道”建设——基于评价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li>
<li>推动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建设——基于评价的卓越课程思政体系打造。</li>
</ol></li>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