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勇德: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
<h3>勇德: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h3>
<p>文章出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研究目的:研究尝试以“三达德”之“勇德”为切入点,以儒家往圣先贤对“勇”所做“质”上之论进行挖掘、整理,期许梳理出武术“勇德”的文化意蕴,呼吁恢复与重建一种与时代相契合,与“质”相称的武术教育资源。
文章框架:
1勇德的历史形成:从“自然德性”到“道德勇气”
“三达德”:,仁、智、勇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0f28a859b0bc492e952b7d8dfb4b92b2&amp;file=file.png" alt="" />
2中国武术“勇德”思想的三重意蕴
2.1心性之勇———“敢直其身,敢行其意” 的德性之维
“拳术与心性、心体与道体是不二的整体,即拳即心、即心即道是中国武术‘功夫即本体’ 的技道并建之体现” , “勇”与“心”相连。
“心” 的主宰性、能动性,决定了“心” 可以统领“性” 与“情”,“心”具有“思”的分析与判断的自我调控性。
“以生训心”的重要性,改变人性需要从人心入手,勇德的工夫主线更需要聚焦在心上做工夫。
所谓“ 勇, 志之所以敢也。” 作为一种内在于“心” 的稳定的品质,它表现为一种正视软弱、克服困难、摆脱恐惧的毫不畏惧的气概。
杨国荣在《心物、知行之辨:以“事”为视域》一文中指出:“心与观念性的存在形态和观念性的活动相涉,包括意愿、感知与思想等,其引申状态关乎理想、蓝图和价值取向等。
2.2气力之勇———“浩然之气,勇武之魂” 的生命之维
武术的式之象是以气为 其机动的活体,堪称生机盎然的‘气之象’,气聚而式生。” ]有“气” 即为有“象”,那么勇气也就成为 了“气”的另一身体之“象”。
武术人以练为手段而在身体上 开耕体能,体悟行道,无不强调“气” 的身体实践。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在这里就不仅仅是功夫之气,更是精神之气,勇武之气,浩然 之气。
武术中讲的聚气、化气、炼气、敛气、沈气等都是在养气,气是劲力、身法、精神的内在之物,至精至微,以“鼓荡之气”充之于习武者身体之中,可见浩然之气正是一种充实之气。
养浩然之气是道德践履之事,并非神秘 不测,它养的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之 态,从而在内心之中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2.3仁义之勇———“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的君子之维
这种‘仁义’不只具有一般的道德伦理色彩,还是高扬道德人格的根源,具有能够塑造独立人格 的内在道德能力,激发行为主体去践行道德伦理。 仁义之勇使‘仁’所蕴含的动力之知与‘勇’所蕴藉 的行动力量紧密联系,共同为道德实践服务。”
这里的仁义之勇即是一种“为善”的道德力量, 弘扬与培育这种道德力量,不仅可以提升国人的人格修养,即独善其身;更是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即兼善天下,真正推动社会之发展。
3中国武术“勇德”对于“立德树人”的当代启示
3.1重塑“身体作为成长的教育起点”的武术本体认知
武术教育中不论是心性之勇、气力之勇, 还是仁义之勇,都以“身体力行”为其中心之旨。基于这种“以身为本” 的 真正开显,使得“体育为本”“体育优先”的身体意识 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应有之义。
重塑“身体作为 成长的教育起点” 这一本体认知,是武术教育未完 的使命,需要我们从本体论出发,强化武术对身体 成长的重要基础性作用,通过武术教育培育青少年 心性之勇、气力之勇、仁义之勇,助力实现锤炼意 志、健全人格、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3.2夯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的武术教育理念
有学者对武化教育的定位:“通过武术的习练, 可以全面培养习武者刚勇、坚毅、忍耐、坚贞等的意志品质,形成见义勇为的勇气和胆识,这将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武术勇德“立德树人” 时代意蕴最大的魅力不 仅可以培养人的强壮体魄,更可以塑造主体人的精神品质和君子人格,本身即“文武兼济” 的教化过程。
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武术之勇,反思武术之德,因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既是文明之武勇,亦是刚健之武德。勇德于武术,如精神于身、魂魄于体,高度重视勇德教育就是贯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全人育人思想的本与要。
3.3厚植“英雄形象与日常生活交织”的武术育人沃土
武术英雄从未消逝,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与仁义礼智信勇等一起融入民族血脉、 凝成民族精神、 化作民族性格。
面向未来的武术教育应厚植这样的“英雄形象与日常生活交织” 的育人沃土,通过讲好武术英雄故事,发现身边武术英雄事件,宣传武术英雄事迹,塑造武术英雄典范,营造比学赶超的英雄氛围,让英雄精神、勇德之道弥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4结语
虽然“勇德”是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但仍然要深刻把握勇是德性之勇,无德则无勇 的基本认识,并要以当代社会的道德要求来建立 “勇德”的价值方向和道德标准,合理继承勇德思想中的心性、血气以及仁义等内容,让他们真正能够成为我们今天在“屏唇舌之论以归躬行”道德再建的新时代释放出强大的内生力量。
在青少年培养中,只有充分重视和极力倡导勇 德这一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才能促进 “文武兼济”育人理念与体系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发挥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价值导向作用,才能塑造出中华民族荣辱与共、存亡一体、奋发有为、无畏不屈的精神品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