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茜的论文笔记


10.26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

<p>[TOC]</p> <h3>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h3> <p><strong>文章出处</strong>: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1月,第39卷第1期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在对重点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strong>文章框架</strong> 前言:全民健身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等强调了体育在促进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1 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 1.1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担当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学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赋能前行的基础,实现“五育”共频发展。 1.1.1增进健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p> <ul> <li>国际上关于健康素养的概念逐步达成共识,即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健康决策的能力。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是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健全人格。</li> <li>美国内珀维尔高中自2003年开始实施“零时体育计划”</li> <li>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 1.1.2提升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li> <li>体育品德主要强调培养学生法律规则意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li> <li>2017 年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首次将“体育品德”列为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 3大体育学科●●素养之一,倡导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砥砺品格和形成健全的人格</li> <li>这些体育道德品质的形成对维护社会规范、培养主人翁意识、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1.1.3夯实校园基础,选拔后备人才 需要将其置身于校园体育的土壤之中,统筹好体教融合过程中普及与提高、锻炼与训练、特长与专业的关系,以及体育部门、学校部门和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着“教会、勤练、常赛” 1.2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保障 从1985年开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曾连续出现20多年的下降,近几年在国家治理下指标开始回升,但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近视、肥胖方面,形势依然严峻。 1.2.1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执行协同</li> <li>体质健康政策顶层设计不足、政策密集重叠、执行效率偏低等以文件执行文件的困局。</li> <li>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先进经验,实现育人模</li> <li>式的再造,促成不同主体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上形成相同的“目标函数”,充分激发家庭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青少年体质健</li> <li>康促进法治化进程,通过法律提升政策的权威性来确保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1.2.2课后服务助力健康促进的政策配套 “双减”政策落地使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开展有了可能。通过走访得知工作存在的问题:1.师资、场地、器材资源不足。2.校内体育伤害保障机制不健全3.校外机构准入制度尚需完善。 1.3促进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必然选择 1.3.1二者的价值取向具有共向性 学校体育和健康促进在价值取向的共向性体现在,无论是学校体育的开展,还是健康促进工作的推进,二者都是党和国家在“中国梦”宏伟叙事背景下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积极表达,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1.3.2二者的目标追寻具有同质性 2018 年 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学校体育要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健康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3个纬度。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内在逻辑趋同性。 2 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重点领域 2.1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li> <li>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卫制)→改革开放以后(让学生体验运动中的内在乐趣和丰富情感的“快乐体育”)→新时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全面提升学生体医素养)</li> <li>学校体育功能:“工具理性”→“价值-工具理性”融合统一</li> <li>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改革主要着力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学科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模式</li> <li>体育中考改革促进了学校体育整体工作面貌的改善(上海模式、云南模式、河南模式) 2.2课后体育服务 1.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2.有助于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3.有助于“教会-勤练-常赛”通路形成 2.3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9a228d206605b7550b62a8a54c585d02&amp;file=file.png" alt="" /> 目前来看我国3套青少年赛事体系发展相对独立,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较好的协同和互补。教育和体育系统作为支撑主干两者之间各自为政,政策制定互相独立,甚至存在冲突。社会赛事体系则辅助作用不足,组织能力较弱。 2.4校园足球发展 截止2019年12月,初步建构起“改革实验区+试点县(区)+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满天星训练营”的校园足球立体化发展格局;在课程、师资、场地、竞赛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路径。 2.5运动处方应用</li> <li>运动处方是由医生、康复治疗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工作者给患者、运动员或健身锻炼者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锻炼经历,以及心肺适能和(或)运动器官的机能水平等,用处方的形式,制订的系统化、个性化的健身方案。</li> <li><strong>我国更偏重于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管理和宏观的统计分析,在体力活动评估和营养促进等方面,管理系统还处于空白</strong>。</li> <li>运动处方一方面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个体兴趣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增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根据学生个体身体发育的特点靶向施策,更有指向性地精准提高个体体质健康发展的短板。 3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相融合的创新路径 3.1推进和深化改革 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3.1.1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彰显学校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li> <li>将常规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li> <li>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框架,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li> <li>如何将体育素养更好的融入学科知识中。 ①积极推进大中小一体化知识体系建设,确保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衔接。 ②要对标体育素养发展的5个纬度完成对知识元素的筛选和处理,廓清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③突出跨学科知识整合,辨明学科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关联各学科知识领域。 3.1.2改进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①着眼于丰富体育教学实践内容,扩大健康教育知识范围,注重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突出专项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增加课内竞赛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 ②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搭建体育课程云学习平台,塑造“虚实结合”学习方式 ③坚持功能多元的建设思路,力争集成资源共享、空中课堂、即时评价、个体反馈等功能于一体,提高平台的综合性、易用性。 3.1.3明确政策基点,提高体育考核的执行效果 3.2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的实际效能 3.2.1构建长效机制,优化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3.2.2抓好政策落实,助推课后服务“补短板、激活力、出实招” 3.3秉持体教融合理念,构建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3.3.1整合赛事资源,构建全域、全程“两维四级”竞赛体系 <em>所谓“两维四级”,即指向学生学习成果的“校内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校外四级教学评估体系”。校内为“校—院—系—教师”四级监控;校外是“本科教学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第三方评估—其他评估”四级评估。</em> 3.3.2增强科技支撑,提升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1.提升学生运动员注册认证提档升级治理能力 2.建立完善的裁判员信息管理系统 3.4注重内涵发展,发挥校园足球体质健康促进作用 3.5实施精准治理,加强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应用 1.做实学校健康教育 2.重点加强体育教师群体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3.搭建以数据为中心,“家-校”一体的青少年体育信息化平台 4.结语 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要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 ”为出发点,将价值引领、技能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育人模式。青少年身心健康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需要教育和体育系统协同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实现新时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strong>思考</strong>: 1.体育教师在传授动作技能的同时,怎么能够更好融合思政元素,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练?如何练?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 2.将体育纳入高考的政策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国家一方面设想按照运动供能类型划分为若干类目,供学生自主挑选,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给与定向要求,即足篮排三个大球项目里挑选,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交叉矛盾?如何能够给与学生更多的运动项目选择? 3.在学校课后服务制度上,采取学校+社会机构结合的服务模式,但执行效率较低,如何更好的融合学校和社会机构的长处,提高模式的执行效率?</li> </ul>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