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茜的论文笔记


11.28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

<h3>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h3> <p>文章出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9月15日 研究目的:比较不同抗阻训练后下肢肌力变化的个体差异,构建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预判模型。 文章框架: 本文通过不同强度的抗阻训练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下肢肌肉等速肌力、等长肌力和 CMJ 的变化趋势以及个体差异,分析受试者对不同训练方案的反应性和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训练效果个体差异的预判模型,为抗阻训练后下肢肌力 训练效果评估、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制订提供实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抗阻运动干预方案 MIST 干预方案:每组 10 次,共 5 组,以 11RM(相当 于 70% 1RM)的负荷进行深蹲和卧推,组间间歇 2 min, 每周 2 次,持续 12 周。每 4 周进行 1 次 1RM 测试,确 定新的训练负荷。 HIST 干预方案:每组 5 次,共 4 组,以 5RM(相当于 87% 1RM)的负荷进行深蹲和卧推,组间间歇 5 min, 每周 2 次,持续 12 周。每 4 周进行 1 次 1RM 测试, 确定新的训练负荷。MIST 与 HIST 之间停训 36 周。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肌肉质量 采用美国 GE lunar iDXA 型双能量 X 射线骨密度仪测试肌肉质量。 1.3.2肌肉厚度 采用美国 LOGIQ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试股直 肌、股直肌和股中间肌、胸大肌厚度。 1.3.3下肢等速蹬踏峰值力 采用德国 ISOMED 2000 肌力测试仪测试下肢等 速蹬踏峰值力 1.3.4 下肢等长峰值力 采用 ISOMED 2000 肌力测试仪测试下肢等长峰值力 1.3.5CMJ 高度 1.3.6深蹲/卧推 1RM 重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Excel 2016、SPSS 19.0 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 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MIST12 干预后抗阻训练效果及个体差异 12 周 MIST力量训练干预后,受试者 PTf 显著增加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63aae7c0cf7764c9a7d0298a7b8d734&amp;amp;file=file.png" alt="" /> 2.2 HIST8 干预后抗阻训练效果及个体差异 8 周 HIST 力量训练干预后,受试者 PTf 整体有升高趋势,但不显著 2.3 HIST12 干预后抗阻训练效果及个体差异 12 周 HIST 力量训练干预后,受试者 PTf 显著增加 2.4不同干预后肌力变化占比及效应量分布特征 比较 MIST12、HIST8、HIST12 3 种干预方案训练 效果发现,PTe、PTi 在 3 种方案中差异显著(P&lt;0.05), 而 PTf、CMJ 在 3 种方案中差异不显著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b29eae7694f0063a64181170283bd78&amp;amp;file=file.png" alt="" /> 2.5力量训练效果个体差异预判模型构建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d067e1d2262b546d1b4048a41d3e6a71&amp;amp;file=file.png" alt="" /> 2.6力量训练效果个体差异预判模型回代检验 结果显示,PTf、PTe、PTi、CMJ 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无差异 (P&gt;0.05) 3 讨论 3.1抗阻训练改善不同类型下肢肌力效果与预判 模型的构建 抗阻训练在改善不同类型下肢肌肉力量(PTf、 PTe、PTi、CMJ)上存在个体差异。本文首次在同一组受试者中观察到在 3 种不同抗阻训练方案中下肢肌肉力量变化的非共线性,表现为等速蹬踏峰值力均得到提高,等长峰值力和 CMJ 高度对不同干预方案的反应性不同。抗阻训练在改善不同类型下肢肌肉力量上的效果不同,且个体差异的分布也不同。 3.2 受试者初始背景与改善下肢肌力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制订 肌力初始值与制定改善下肢肌肉力量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关系密切。 不同抗阻训练后肌肉厚度、CMJ 的个体反应不同,肌肉厚度与肌肉力量、肌肉厚度与CMJ 之间存在相关性,肌肉力量每增加 25%,CMJ 增加 43%。。本文首次发现肌肉厚度可作为 CMJ 训练效果的预判因子,在制订精准化改善 CMJ 的健身指导方案中应将肌肉厚度作为依据之一。 3.3不同抗阻训练方案与改善下肢肌力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制订 本文中不同训练方案对肌力的提升效果不同。首 先是不同强度训练方案对肌力的提升效果不同,表现 为 MIST12 干预后,PTf、PTe、CMJ 均有提升,PTi 无 显著性变化,但在 HIST12 干预后,各指标均数据显著 增加,提示中等强度对于 PTi 训练效果的改善有限。 其次是不同干预周期的肌力提升效果不同,表现为 HIST8 干预后,CMJ 显著增加而 PTf、PTe 变化不明 显,在 HIST12 干预后,CMJ、PTf、PTe 均显著增加,提 示相较于下肢等速肌力(PTf、PTe),下肢爆发力(CMJ) 可通过更短的训练周期获得训练效果。 尽管不同训练方案对等速肌力的训练效果不同, 但在本文中,训练方案并未纳入等速蹬踏肌力训练效 果的预判模型。训练频率、负荷可能是不同抗阻训练 方案引起等速肌力训练效果差异的原因。 3.4研究展望 本文建立的预判模型 AUC 值在 0.6~0.7 附近, 提示模型仅能解释部分训练效果,可能存在其他因素 影响训练效果 4结论 抗阻训练改善不同类型下肢肌力存在个体差异, 肌力初始值、训练方案和肌肉厚度是下肢肌肉力量训 练效果的预判因子,在制订以提升不同肌力为目的的 精准化力量健身指导方案时应将其作为重要参考因素。</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