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对就医次数的影响:“收敛”还是 “发散”?
<h3>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对就医次数的影响:“收敛”还是“发散”?</h3>
<p>文章出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月15日
研究目的:就医次数是衡量居民健康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从健康不平等的视角探讨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对就医次数的积极影响。
文章框架:
本文拓宽了体育锻炼与健康不平等的研究领域,特别考察了体育锻炼是否更有利于减少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就医次数,进而有助于改善健康不平 等,同时充分考虑就医次数的分布特征和体育锻炼选择偏差问题,旨在从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角度为改善健康不平等提供新思路,助力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健康中国 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1 研究问题与假设
健康不平等指健康水平在不同阶层或人群中的非 均衡分布,体现了不同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健康系统性差异。
假设 1:收入、职业声望在抑制居民就医次数的同时,使居民的就医次数呈现“发散效应”。
假设 2:体育锻炼对居民就医次数有抑制作用,但会增大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就医次数的差异,使之呈现 “发散效应”。
1.2体育锻炼对健康不平等的“收敛效应”
生活方式的再生产假说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改善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会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其身心健康[19] ,降低疾病发生率[17]
假设 3: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会减少居民就医次数,缩小不同年龄、性别、城市居民就医次数的差异,使之呈现“收敛效应”。
根据健康领域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在降低健康风险的效益上,相同的资源投入对健康存量较高群体(较高社会阶层)的作用比对健康存量较低群体(较低社会阶层)的作用更小
假设 4:体育锻炼对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居民的就医次数抑制作用较大。
1.3体育锻炼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假设 5:体育锻炼未改变不同性别、城市和社会经济地位居民的就医次数,但能缓解这种健康不平等现象。
2 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健身和社会生活状况、体育休闲健身活动、体育场地使用、体育健身休闲组织参与、大众体育比赛或展示活动、科学健身知识、体育项目技术指导、体质测试、体育消费、体育赛事观看等 14 个部分。
2.2变量及操作化
2.3分析方法
2.3.1计数回归模型
计数回归模型包含泊松回归(Poisson regression) 模型、负二项回归(negative binomial)模型和零膨胀计数模型(zero inflated count model)。
2.3.2处理效应模型
当前经济学、社会学研究逐步纳入了对关键自变量的检验,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对于关键自变量的检验,本文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它是因果推断模型的一类
本文采用 Stata 16 软件处理效应模型中的回归调整方法 (treatment-effects estimation model, regression adjustment,Teffects ra 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它能解决居民体育锻炼对就医次数影响的选择性偏差问题,即居民就医次数的减少并非由体育锻炼造成,可能由选择偏差造成。
2.3.3边际效应分析
采用边际效应分析结合边际分析图验证体育锻炼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居民就医次数的 “收敛效应”和“发散效应”。
3 研究结果
3.1体育锻炼对居民就医次数的模型选择
本文中的因变量为就医次数,其数值为零的百分比明显多于其他取值(约占 61%)(图 1),因此需选择计数模型①观察计数资料是否存在零膨胀情况。②判断计数资料是否存在过离散现象。③以 vuong 检验决定使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或泊松回归模型。vuong 检验显著(P< 0.05),则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优于泊松回归模型。④进行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的零膨胀检验。
3.2 居民就医次数的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1f42a6481f4ca622ff1cb395a102cf92&amp;file=file.png" alt="" />
3.3 体育锻炼对居民就医次数的处理效应模型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6dbba662fdd6b9f3b57db77fed545e1&amp;file=file.png" alt="" />
4 讨论
4.1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居民就医次数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体现人们社会经济资源综合禀赋程度,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收 入)通过影响生活方式形成健康不平等,倾向拥有和维护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体育锻炼),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其健康水平。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模型结果也佐证了男性社会经济地位所对应的体育锻炼对其就医次数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女性。对比体现社会经济地位的收入和体现健康生活方式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居民就医次数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收入,二者的差异在于收入对女性抑制作用较大,体育锻炼则对男性抑制作用较大。
4.2体育锻炼对不同地区居民就医次数的影响
不同地区居民就医次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不同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差异逐渐扩大。
4.3体育锻炼对不同收入居民就医次数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低收入居民的就医次数始终高于其他收入段居民 [ 图 4(a)],基本呈现出收入高、就医次数低的趋势,但中高收入居民的就医次数最低,高收入者的健康状况优于低收入者[63] ,且在各年龄段,不同收入居民就医次数差异扩大,呈现“发散效应”.
简言之,收入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群体的健康作用较小,而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群体的健康作用较大。
4.4体育锻炼对居民就医次数的“收敛效应”与“发散效应”验证
边际效应分析中的基础模型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居民的就医次数增加,表明<strong>年龄</strong>对<strong>健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strong>(图 2~图 3 中的基础模型) [65] ; <strong>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使不同性别、地区居民就医次数呈现“发散效应”</strong>(图 2~图 4 中的职业声望、收入模型),假设 1 得到验证。
<strong>加入体育锻炼变量</strong>,模型(图 2~图 4 中的体育锻炼模型)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效应”,导致各年龄段居民就医次数整体降低,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差异缩小,<strong>呈现“收敛效应”</strong>,假设 2 未得到验证。生活满意度对不同性别、地区居民就医次数的影响并未表现出一致的“收敛效应”,假设 3 未得到验证。
收入和体育锻炼对居民就医次数影响的区别在 于,收入增加了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就医次数,呈现 “发散效应”。换言之,<strong>收入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健康不平等,体育锻炼则抑制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健康不平等。</strong>
5 结论、建议与不足
5.1 结论
①不同性别、城市类型、收入居民在 35 周岁后就医次数大幅度攀升,呈现显著的“发散效应”。
②体育锻炼的“收敛效应”显著,其能收敛不同性别、城市类型和社会经济地位居民间就医次数的差异,对女性、北京市、低收入居民的就医次数抑制作用明显;特别是对 45 周岁以上居民就医次数的抑制作用突出,“收敛效应”明显,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缓解由社会经济地位造成的健康不平等。
③除 “收敛效应”和“发散效应”外,本文还发现体育锻炼影响就医次数的年龄变化模式:45 周岁以上居民的体育锻炼对就医次数的影响差异并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一种“平行效应”,相对于收入来说,体育锻炼可抑制居民的就医次数,对改善健康不平等更有效。
5.2 建议与不足
体育锻炼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城市类型和社会经济地位居民就医次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①增加二三线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②政府应采取措施在城市社区中推动实施体卫融合策略,持续推动健康关口前移,积极探索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城市社区路径③重点关注和支持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可以推行定期、免费的体育项目与健康知识普及,提高体育锻炼参与率
不足:①对其他类型的健康生活方式考量较少;②未能将体育锻炼对就医次数的中介、调节效应考虑在内,如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影响就医次数的路径;③因变量就医次数是自评式题项,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未来如能采用客观的就医次数,则将提高研究的严谨性;④采用当前大型城市居民体育休闲健身调查中唯一、公开的包含公共体育服务调查的数据,但仅涉及京津冀三地,这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