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茜的论文笔记


3.26“获得感” 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

<h3>“获得感” 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h3> <p>文章出处: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6.12 研究目的:探究“获得感”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 文章框架: 一、“获得感”的<strong>基本内涵</strong> <strong>●●● </strong>同志在 2015 年 2 月 27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 “获得感” 的概念。●●●指出: “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 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 ‘最先一公里’和 ‘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 ‘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strong>●●●●●●●.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strong> 2015 年 12 月,语言文字期刊 《咬文嚼字》上公布的 2015 年度 “十大流行语”中, “获得感”荣居榜首; 2016 年 5 月 31 日,教育部、 国家语委发布的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2016) 》中,“获得感”入选十大新词 二、“获得感”提出的理论基础 (一) “获得感”的提出,体现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二) “获得感”的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三) “获得感”的提出,体现了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满足的<strong>社会认知理论</strong> 三、“获得感”提出的当代价值 (一) “获得感”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获得感”的提出,有利于规避社会的物化现象 (三) “获得感”的提出,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