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
<h3>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h3>
<p>文章出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1,15
研究目的:
文章框架:
“获得感”概念解析
“获得感”(Sense of Gain)是一个本土性非常强的“中国概念”,在国外尚不存在直接的概念对应。 国外社会治理中的一些热门概念,如“幸福感”(Sense of Happiness)、“主观生活质量”(Objective Life Quality)等,都被用来评价公民生活状况,与“获得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这些概念往往更偏重主观感知,且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等方 面与“获得感”存在一定的区别。
<strong>“获得感”的提出背景</strong>。
“获得感”的提出,正处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二元分割严重、地区发展差异过大等方面,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续。
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归宿和落脚点——“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秦国文, 2016;蒋永穆、张晓磊,2016)
<strong>“获得感”的含义、特征及相关概念。</strong>
“获得感”内在的包含了两个特征:首先,“获得感”不是个别人的获得感,而是“所有人”的获得感,它必须具有公平公正的特征,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公平、公正地共享发展成果;其次,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获得感”格 外重要,“获得感”必须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strong>“获得感”提出的意义。</strong>
“获得感”的提出明确了发展和改革的 目标、落脚点和突破口。
,“获得感”是衡量发展质量、检验改革 成败的试金石(赵玉华、王梅苏,2016;陶文 昭,2016;《领导决策信息》首席时政观察员, 2015)。
“获得感” 是发展、改革的动力源。提 升人民群众的 “获得感”,可以增强群众信心、凝 聚改革力量(《领导决策信息》首席时政观察员, 2015)。
<strong>“获得感”的主要内容与具体表现</strong>
首先,“获得感”以发展为前提。发展是“获得 感”的基础(陶文昭,2016)
其次,“获得感”以民生为重中之重。“民生” 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最后,“获得感” 以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为保 障。
<strong>国外提升公民获得感的经验</strong>
国际社会在“共享”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事务的公民参与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与经验教训
小结
虽然“获得感”在国外尚不存在直接的概念对 应,但其提出的背景、内涵、意义及现实表现与 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为减少贫困、减轻贫富差距 与两极分化、提高公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等目标实施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及改革措施有 非常高的相似性。
与“幸福感”“主观生活质量”等 国外经常使用的概念相比,“获得感”更强调公平 公正的“客观获得”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 实际作用,在理论上有更为扎实的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基础,实现了主客观评价的统一,超越了一 般生活质量评价的主观性偏向;在实践中,“获得 感”不仅更深刻地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改革方 向相契合,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