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1 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的自我知觉与动作能力研究

<p>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的自我知觉与动作能力研究 刁玉翠,陈丽君,张彩霞,李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2年3月 第45卷 第3期</p> <p>研究目的:探究不同体重状态儿童的自我知觉(SP)与动作能力的差异和关系。</p> <p>研究方法:对随机抽取的583名10-12岁儿童(正常体重209人,超重176人,肥胖198人)的SP和动作能力(MC)进行测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检验性别与体重状态及其交互作用对SP和MC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SP对MC的影响。</p> <p>文章脉络: 本研究旨在研究:(1)性别与体重状态及其交互作用对儿童SP和MC的影响;(2)SP对不同性别、体重状态儿童MC的影响。 1 测试对象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采用了多阶段抽样法。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8cf23799550db572f5f5fea0e895024&amp;file=file.png" alt="" /> 1.2 BMI测量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e7411b2082349f65a555ac7aaa450493&amp;file=file.png" alt="" /></p> <p><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e6a513b124ce58fd3f9353374caecff&amp;file=file.png" alt="" /> 1.3 SP测量 SP量表适用于8-15岁儿童青少年,包括学业SP、社交SP、运动SP、体貌SP、行为SP和一般SP这6个维度。 1.4 MC测量 采用加拿大灵敏与动作技能评价工具对10-12岁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进行测量。该工具包括双脚跳、侧滑步、垫步跳、单脚跳、接球、投掷、踢球7项动作。 1.5 数理统计分析</p> <p>2 结果 2.1 SP和MC的多元方差分析 (1)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a3cdba28244ba640fccec629851a72fb&amp;file=file.png" alt="" /> 结论:性别与体重状态的交互效应中,MC的显著性别差异出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 (2)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4248fa12e0cb62226ebeafc13501ef94&amp;file=file.png" alt="" /> 结论: 1.样貌SP、行为SP和一般SP的性别主效应显著。 2.男童的体貌SP和一般SP均显著好于女童,但行为SP显著弱于女童。 3.正常体重组的学业SP、社交SP、体貌SP、行为SP和一般SP均显著好于超重组和肥胖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无显著性差异。 4.运动SP方面,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均显著好于肥胖组,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5.男童的MC显著好于女童,正常体重和超重儿童的MC均显著好于肥胖儿童。</p> <p>2.2 SP对不同组别儿童MC的回归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9fc05e6e659ed957bc2590f9af3f027&amp;file=file.png" alt="" /> 结论:(看R²) 1.正常体重男童的运动SP、体貌SP和年龄均可预测其MC,正常体重女童的社交SP、运动SP和年龄均可预测其MC。 2.超重男童的运动SP、样貌SP、一般SP和年龄均可预测其MC,超重女童的社交SP、一般SP和年龄均可预测其MC。 3.肥胖男童的一般SP、运动SP和年龄均可预测其MC,肥胖女童的学业SP可以预测其MC。</p> <p>3 讨论 3.1 性别与体重状态对儿童SP的影响 研究发现,性别与体重状态对SP的主效应显著。 3.1.1 性别对SP的影响 男性的体貌SP普遍优于女性,男童的行为SP显著弱于女童。该阶段儿童的学业与社交SP并未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愈加重视,确保了男童与女童平等的体育活动时间与机会,进而可能缩小了男女运动SP的差异。 3.1.2 体重状态对SP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儿童的学业SP、社交SP、体貌SP、行为SP和一般SP均显著低于正常体重儿童。另外研究发现正常体重与超重儿童的运动SP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本研究中正常体重与超重儿童的MC不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的。根据能力动机理论, 运动SP高的儿童其PA参与的坚持性与动机水平更高。因此,这种认知可能对超重儿童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保护作用。 3.2 性别与体重状态对儿童MC的影响 我国10-12岁正常体重与超重儿 童的MC之间的差异不大,也提示可以把超重儿童MC提升作为干预手段之一,以遏制超重向肥胖的转变。 多项研究发现男童的MC要显著好于女童,正常体重与超重男童的MC均显著好于女童,但肥胖儿童的MC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3.3 SP对不同组别儿童MC的影响 随着体重状态的增加,SP对MC的影响逐渐增强。 3.3.1 运动SP对MC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运动SP对MC的影响因性别和体重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3.3.2 社交SP对MC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社交SP是影响正常体重与超重女童MC的重要因素。较好的社交SP使该时期的女童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来提升其MC。 3.3.3 体貌SP对MC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体貌SP可以预测正常体重与超重男童的MC。 3.3.4 一般SP对MC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一般SP对超重和肥胖男童MC的影响逐渐增强。 3.3.5 学业SP对MC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业SP预测了肥胖女童的MC。肥胖女童可能更易通过学业SP来提升其整体自信水平,进而提升其PA参与的信心和MC。 3.4 对儿童MC提升的启示 3.4.1 重视超重和肥胖儿童SP的提升 3.4.2 重视女童SP的提升 4 结论 (1)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P普遍低于正常体重儿童,肥胖儿童的MC普遍低于正常体重和超重儿童,男童的SP和MC普遍好于女童。 (2)随着体重状态的增加,SP对MC的影响逐渐增强,且SP对女童MC的影响普遍高于男童。运动SP对正常体重和超重男童MC的影响较大,社交SP对正常体重和超重女童MC的影响较大,一般SP和学业SP分别对肥胖男童和肥胖女童MC的影响较大。</p> <p>思考: 1 应该从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使超重和肥胖儿童,以及女童的SP得到提升。 2 MC测试应该进行多次测试,不然会有一些不可抗因素影响研究结论。</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