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乡村振兴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问题与策略
<p>乡村振兴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问题与策略</p>
<p>杨桦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 第48卷 第5期</p>
<p>研究目的:
研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为立足点,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存在的“七大问题”,提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 ,统筹推进农村体育发展。</p>
<p>文章脉络:
1 乡村振兴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
1.1 规划部署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解决“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终极目标问题;从现实来看,其是巩固和扩大农村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性、整体性、全面性、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举措。
1.2 城乡融合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内生动能
城乡融合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与时代引擎,能促进城乡体育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破解长期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内生动能不足的困境。
1.3 脱贫攻坚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人、财、物等基础性投入的增加,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具体体现为:一是脱贫攻坚促使了因贫外流的农民返乡创业;二是脱贫攻坚尤其是体育扶贫工作的开展;三是脱贫攻坚援建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1.4 乡村社会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生态屏障
首先,乡村自然环境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构筑了物质生态屏障。其次,乡村社会生态环境治理为农村体育发展构筑了精神生态屏障。
1.5 《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法理遵循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法治观念淡薄、法治方式不足、法治文化缺失等问题,是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根源。
2 乡村振兴中农村体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村体育在乡村振兴全局中仍然受重视不够
农村体育边缘性的“补丁”位置与其应该具备的重要位置存在较大落差,影响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功能发挥。
2.2 农村体育主题资源缺失仍然是发展瓶颈
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点,但也一直是全民健身最为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将城乡分割分治所致。
2.3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提供不足
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与不协调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而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最直接体现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和体育公共服务乏力。
2.4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仍然不健全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组织保障。
2.5 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仍然乏力
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既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风貌的客观呈现。
2.6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意识仍然淡薄
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农民自发自觉的参与为前提,其健身意识及体育素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因。
2.7 扶农村体育之贫仍然还需发力
虽然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伟大胜利,但是农村地区离文化脱贫、健康脱贫还尚有距离。因此,扶农村体育之贫还需继续发力。
3 乡村振兴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
3.1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 ,统筹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农村体育之于小康社会,正如脱贫攻坚之于乡村振兴。
3.2 以城乡体育融合发展为平台,推动体育资源流动交换均衡配置
进一步打开城乡体育分治框架的“死结”,使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
3.3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补齐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短板
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农村体育发展则可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3.4 以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为支撑,保障体育活动高效有序开展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织形态,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
3.5 以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为内涵,吸引农民愿参与、能参与和乐参与
农村体育文化对保持村民的归属感、凝聚力,维系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维护社会秩序,实现代际传承等,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6 以科学健身指导为切入点,提高全体农民的体育素养
健康农村建设的推进为农民身体素养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3.7 以精准为再次发力点 ,巩固扩大农村体育扶贫成果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体育扶贫,是助推农村体育发展的硬核举措。
4 结课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撑与发展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体育发展观,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达成,在城乡融合中持续发力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定能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体育发展,体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