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研究
<p>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研究</p>
<p>丰涛,赵富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7月 第42卷 第4期</p>
<p>研究目的: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展开系统研究。</p>
<p>文章脉络:
研究聚焦资源、经验、平台、主体四大建设要素,建构“资源夯基—经验助力—平台支撑—主体引领”的分段推进逻辑,使各建设要素在明晰角色定位与职权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先进经验的互联互通、建设平台的协同联动以及建设主体的相辅相成,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化与高质量发展。
1 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1.1 建立优质思政资源共享通路
以区域性协作的方式,系统整合区域内各高校的优质思政资源,是建立优质资源共享通路的首要前提。一方面,要做好分类规划。另一方面,要做到实时更新。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统筹资源供给,在基站构建、服务开发、平台管理等方面加大对线上平台的整体投入;及时收集线上平台的信息反馈,是建立优质资源共享通路的重要环节,能够将各类资源的表现力、影响力等具现出来,预测体育课程思政的未来教研方向。
1.2 健全优质思政资源共享方法
首先,强化资源发掘方法。联合开展以“发现问题”为主题的区域性学术讲座、在线论坛等活动,提升体育教师的问题意识。
其次,革新资源切入方法。形成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区域性互助格局,帮助体育教师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
最后,深化资源运用方法。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应结合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在区域内增设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基金、课题等。
1.3 更新优质思政资源共享案例
聚焦体育杰出人物这一思政要点,厘清教学案例的组构规范,是更新优质思政资源共享案例的好方法。一是聚焦引导力。这些榜样人物具备积极的示范作用,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其运动热情。二是关注代表性。这些独具代表性的人物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其基于崇拜引发自觉模仿行为。三是重视影响力。在建立体育课程
思政共享人物案例时,应精选更具社会影响力的体育杰出人物,以期发挥更为长久的示范引领作用。
1.4 完善优质思政资源共享体系
当前普遍呈现出“单兵式”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利于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流通与共享。从形式、类别、特色等方面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事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划分,精心选择体育人物资源、体育文化资源、体育赛事资源等更具针对性的资源。
2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交流程式
2.1 贯通线上线下双向经验交流渠道
线下交流具有氛围浓厚、实时反馈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时空限制、组织困难等问题; 线上交流具备时效性、快速性和便捷性等长处,但也存在互动有限、体验感弱等不足。
首先,以区域性协作的形式建构经验交流机制,能够有效纾解线下交流的现实困境。一是时空限制问题。二是物质基础问题。
其次,线上渠道是打破时空障壁、保障经验有效流通的重要载体。一是落实线上交流工
作。二是按照经验类别、适用范围等对线上研讨的经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最后,建构涵盖地方、高校、教研共同体等多个层级的阶段性评估体系。一是做好月度跟踪。二是做好季度评估。
2.2 强调体育课程思政优势经验共创
传统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育空间上较为局限,一般通过文字阐述的方式施加思政影响,难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虽然体育具备独到的思政育人优势,但个体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想要凸显学科思政育人效果,仍需体育教师树立共研思政的合作教研理念。基于此,高校应针对教师不同职业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共研思政发展共同体,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研经验交流活动。
2.3 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共享
典型经验在体育课程思政经验类别中更具普适性和规范性,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推广,能够为地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榜样,是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的主要成分。
首先,找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的应用关键点。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具备普及性;二是具备基础性;三是实现系统化。其次,确立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资源准入标准。最后,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的共建共享。
2.4 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共鉴
特色经验在体育课程思政经验类别中更加凸显独特性与创新性,通常是各级各类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校本特色和专项特长等要素,不断总结凝练的经验集成,是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的特色凸显。
首先,合力建构特色经验资源库。其次,找准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的制约因素。最后,在特色经验共鉴中实现优势互补。
3 深化细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导向功能
3.1 持续聚焦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创设基础。其次,育人资源的内容拓展。最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放共享。
3.2 深度发掘中华体育精神
首先,要发掘好中华体育精神。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应着眼于杰出体育人物的视角,归纳整理我国杰出体育人物展现的精神品质,完善中华体育精神的整体结构。其次,要运用好中华体育精神。最后,要归纳好中华体育精神。
3.3 同步开展奋斗人生主题教育
首先,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其次,引导学生坚定奋斗拼搏的信念。最后,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使命感。
3.4 稳步落实协同育人规划
首先,明晰协同育人发展理念。其次,优化协同育人资源配置。最后,完善协同育人实现方式。根据合作互助平台的物化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实体化合作互助平台和虚拟化合作互助平台。
4 积极推进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4.1 共立合作教研目标
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合作教研目标。一是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优势。思政课要做到以知识性和学理性阐述政治性,而不是将思政课上成政治宣讲课。二是发掘体育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影响。主要通过课程中内蕴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三是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4.2 共建合作教研渠道
高校仍需加强与校外信息技术企业的协作关系,建构规范的线上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环境; 同时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思政队伍,加强网络思政信息的识别与规划,助推线上优质教研成果的实时共享。
4.3 共治合作教研体系
一是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力。二是关注院系部门的监督力。三是确立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的专业发展观。
4.4 共享合作教研成果
以树立协同发展理念为基础,以组建教研共同体为支撑,助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教研成果的有效共享。若要将教师的特长优势发挥最大化,就需要让教师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局限性与协同发展的长远性。
基于此,高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建构自下而上的新型教研共同体,从教师自身发展诉求出发,结合具有普遍性的教研难题或发展导向,自适应地选拔成员、开展教研。
5 结语
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能够统筹区域建设合力,同步构建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开拓先进经验交流通路、深化建设平台导向功能并推进跨学科的体育课程思政合作教研,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联互通与教研能力的协同共进,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化与高质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