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3.14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p>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p> <p>郭颖 科教文汇 2024年 第1期</p> <p>研究目的: 文章提出通过融入思政课堂、增强实践教育、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以及营造崇尚体育道德新风尚等方式,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p> <p>文章脉络: 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中华体育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 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历经发展,中华体育精神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主要内容。 1.1 为国争光是目标 我国体育人始终将为国争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至高荣光,时刻激励着自己。 1.2 无私奉献是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国体育人坚持理想、坚守初心,为了国家、民族自觉自愿付出,把祖国利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奉献给祖国体育事业,彰显体育人高尚的道德品质。 1.3 科学求实是基础 科学求实是体育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在体育训练中,只有树立求实的思维,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才能准确把握优劣势、差距与不足,对症下药。 1.4 遵纪守法是原则 无论是比赛机构的设置,还是章程、比赛规则等的制定都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1.5 团结协作是保障 团队的帮助、支持、团结、合作是健儿们赛场上拼搏的底气,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6 顽强拼搏是鲜明品格 顽强拼搏是我国体育健儿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实现一次次绝地反击、一次次突破的力量源泉。 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明确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具有内在同一性。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遵循新时代的道德理想。 另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一,我国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中华体育精神对人的主观世界能够产生精神推动力量。 2.2 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2.1.1 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夯实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鉴定理想信念 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既是时代之需,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2.2.2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育学生知行统一,砥砺奋进 大学生要承担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就要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乘风破浪,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2.3 以和为贵的竞争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认识和正确竞争是大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体育精神追求“以和为贵”的竞争思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竞争中要重视并善于发挥团队的力量。 2.2.4 追求精进的创新精神,催生学生求实创新的思想 通过与学生分享体育人不断追求精进、追求突破的典例,在学生思想上种下求实、创新的种子,引导其努力学习,提升创新能力。 2.2.5 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树牢学生法治观念 通过体育活动规则的限制与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明确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规则的引导与规范,培养规则意识,树牢法治观念,规范自身行为,坚守法律底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3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开拓新的路径 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生动鲜活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以案例法为主要教学方式,融入思政课堂,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根据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在以案论理、以案明理中,活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灌输式”教育与启发性教育相统一。 3.2 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增强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体验 第一,学校、院系、社团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赛事、参与志愿服务等,激发、熏陶学生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第二,以体育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体育活动进行现场教学,寓教于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 以“课程育人”思想为指导,融入体育课程,构建体育课程思政 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既是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精神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有效途径。 3.4 以广泛宣传为依托,营造崇尚体育道德新风尚,用道德榜样激励学生 一是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宣传合力。 二是构建线上线下全覆盖传播格局。</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