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0.20 推拉理论视域下高校人才流动困境及其治理路径

<p>推拉理论视域下高校人才流动困境及其治理路径</p> <p>黎庆兴,李德显 江苏高教 2021年第10期</p> <p>研究目的: 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呈现出区域流动失衡与校际流动失衡并发、整体流动率偏低与明星学者流动频繁并存,以及人才违约流动与高校限制流动的零和博弈等困境。推拉理论对分析高校人才流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p> <p>文章脉络: 1 高校人才流动的现实困境 (1)区域流动失衡与校际流动失衡并发 一是人才由东北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向东南部发达地区单向性流动,区域流动失衡。 二是人才从一般高校向“双一流”等重点建设高校单向性流动,校际流动失衡。 (2)整体流动率偏低与明星学者流动频繁并存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整体流动率仍然偏低。 另一方面,高校明星学者流动较为频繁。高校教师的流动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抗低收入的保护性流动,一种是追求高收入的溢价性流动。 (3)人才违约流动与高校限制流动的零和博弈 一方面,人才违约无序流动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高校强力限制人才流动成为常态。 2 推拉理论对高校人才流动的适用性 (1)推拉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推拉理论认为流动行为的发生是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学者在研究高校教师流动倾向的影响因素时,将个人工作满意度纳入研究模型,认为组织特征、个人特征和工作经验是产生内部推力的主要方面;而外部拉力因素则包括就业市场、外部待遇、研究机会、教学机会和其他家庭因素。 (2)推拉理论对高校人才流动的适用性 有学者构建了高校人才流动的“四力模型”,将影响高校人才流动的四种作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组织文化、政策以及个体要素)、斥力(包括成本斥力和门槛斥力)和粘力(包括内发型和外发型)两对作用力,其中前两者促进流动,而后两者阻碍流动。高校人才流动是四种作用力综合博弈与妥协的结果。 首先,高校人才流动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与推拉理论相符。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 其次,高校人才流动过程的多方博弈特征与推拉理论一致。从流入高校而言,为吸引其需要的人才,必然通过优厚的待遇(如薪酬、福利等)和良好的发展平台等增加“拉力”、减少“斥力”以吸引人才。从流出高校而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高成本以及人才流出可能导致的资源投入浪费等损失,必然使其通“推力”、增加“粘力”或设置中间障碍增加流动成本而留住人才。 最后,高校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综合性与推拉理论契合。早有研究表明,薪酬虽然对留住人才的效果有限,但却是吸引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 3 推拉理论视域下高校人才流动治理的实践路径 (1)政府发挥“中间障碍”作用,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 1.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避免“推拉力”严重失衡。 2.减少合理流动的“成本斥力”,促进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 3.监测和纠正功利化等异常现象,增加无序流动的“成本斥力”。 (2)高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引留政策,发挥“拉力”和“粘力”的作用 首先,正确认识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重视“拉力”和“粘力”。一方面,应注重经济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客观影响,通过薪酬等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民主、和谐的组织文化,增加自身对人才的“粘力”,减少人才流动的“推力”。 其次,增强高校人才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保持适度的“拉力”和“粘力”。 最后,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增强“拉力”和“粘力”。高校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能够有效降低高校间的生态重叠度,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 (3)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利用和化解“推拉力” 一是主动利用“推拉力”,积极参与流动竞争。 二是严守学术道德,化解流动“拉力”,拒绝动力化流动。</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