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留”还是“流”:大学生专业逃离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
<p>“留”还是“流”:大学生专业逃离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p>
<p>徐伟琴,岑逾豪
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5月 第43卷 第5期</p>
<p>研究目的:
基于对21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大学生专业逃离行为的形成机制并构建“意愿--行为”模型。</p>
<p>文章脉络: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专业错配及流失现象并非中国特有,在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均存在,并在近几十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表面上看,大学生选择专业逃离,主要是因为其本专业的学力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学生的教育期待由之前的“接受高等教育”转变为“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收集一手资料,尝试构建大学生专业逃离行为的形成机制模型,以期为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个体的专业逃离行为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鉴于此,本研究深入大学生群体,通过扎根理论研究,理解他们所处情境及其对个体专业逃离动机的影响。
(2)研究对象
考虑到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较低,学生逃离现象较为突出,故而本研究以这四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在读生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者根据最大差异原则邀请21位本科入学时就读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a26e999ce217885ee80ccf764f4e51db&amp;file=file.png" alt="" />
3 资料分析
(1)开放式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f01e6cdb7f4839fb868b45d450709ff8&amp;file=file.png" alt="" />
(2)主轴编码
本研究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到18个副范畴,分别是专业-性格匹配感、专业-需求匹配感、专业-能力匹配感、学习期待缺口、发展期待缺口、成本-收益最优、具备成功可能、力争学业上游、调整专业期待、离开原专业意愿、进入新专业意愿、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信息建设、心理建设、能力建设、隐性逃离、显性逃离。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副范畴按逻辑顺序进行归纳,进而得到八个主范畴,分别是专业-个人匹配感、核心期待缺口、有吸引力的目标专业、自我调节、专业逃离意愿、转专业环境、转专业策略、专业逃离行为。
(3)选择性编码
本文将核心范畴确定为“大学生专业逃离行为的形成机制”。
受自身及家庭认知局限、信息不完备、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搜寻成本等因素制约,部分学生在对专业及自身特征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进入大学,入学后发现本专业特征与自身期待的匹配度低,由此产生强烈的期望-现实不匹配感。在明确自身核心期待缺口后,学生以“成本-收益最优”和“具备成功可能”为依据选择目标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初步产生转专业念头。这个念头经不断自我调节后,最终形成专业逃离意愿。专业逃离意愿是逃离行为的直接前因却非唯一因素,二者之间的转化受到转专业环境和转专业策略的调节。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f1b7fb8436b8d7c4b46e691146e1563&amp;file=file.png" alt="" />
(4)理论饱和度检验
4 模型阐释
<strong>(1)专业逃离行为具有二维结构且受到专业逃离意愿的直接驱动</strong>
编码结果显示,专业逃离可分为“显性逃离”和“隐性逃离”两个维度。显性逃离指学生通过转系、跨考等方式从原专业转入目标专业。
隐性逃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学生虽留在原专业,但在专业学习中倦怠感高、成就感和意义感弱、学习投入度低,而对其他专业的学习投入更高。二是尽管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投入不低,但不会主动将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而是伺机转行。
专业逃离行为的直接前因是专业逃离意愿。
(2)<strong>较低的专业--个人匹配感和明确的核心期待缺口是激发学生专业逃离意愿的内在动力</strong>
1.专业-个人匹配感
第一,低水平的专业-性格匹配感,即学习者认为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内容、学习和工作环境、学习和工作要求与自身性格的匹配度较低。
第二,低水平的专业-需求匹配感,即学习者认为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学习内容和要求、学习环境和资源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较低。
第三,低水平的专业-能力匹配感,即学习者认为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资源、学习要求、就业前景与自身学力或体力的匹配度较低。
2.核心期待缺口
核心期待缺口的形成原因既植根于改变现状的需要,也受限于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本研究中,绝大多数受访者的核心期待缺口与当下和未来都有关联。
个体的“核心期待缺口”并非始终固定不变,而可能随认知或外部情境的变化发生转化,并且部分学生会因为核心期待缺口的转化而产生专业逃离(甚至二次逃离)意愿。
<strong>(3)有吸引力的目标专业是激发专业逃离意愿的外部诱因</strong>
进入大学以后,如果学生发现所学专业与自身的核心期待之间存在缺口,并且缺口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弥合,则他们倾向于转到与自身核心期待更匹配也更具吸引力的其他专业。
当学生预期转至某一专业将带来可观的收益时,即使转入该专业的成本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他们也倾向于将该专业作为目标专业;而当学生难以割舍沉没成本或畏惧过高的预期成本时,他们则倾向于留在原专业或转至次心仪的专业。
然而“收益-成本最优”因素不是学生选择目标专业的全部依据,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成功转至目标专业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影响学生成功转专业可能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转专业相关政策和个人竞争力两个方面。
<strong>(4)自我调节失败进一步强化了专业逃离意愿</strong>
当大学生意识到现实中所学专业与自身核心期待之间存在缺口后,往往不会直接选择转换专业,而是试图通过自我调节策略弥合或缩小缺口。
通过自我调节,部分学生成功缩小甚至弥合了所学专业现实情况与自身核心期待之间的缺口,基本得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结果。也有学生未能通过自我调节弥合或缩小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些学生一般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是努力寻找与自身核心期待更为匹配的专业。二是“混日子”。
<strong>(5)转专业环境和所采取策略对大学专业逃离意愿转化为专业套利行为产生调节作用</strong>
转专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支持度的提升正向调节学生专业逃离意愿和行为的一致性。
转专业策略包括信息建设策略、心理建设策略、能力建设策略,其有效性的提升正向调节大学生专业逃离意愿和行为的一致性。其中,信息建设指学习者为转入目标专业而广泛搜寻相关信息。心理建设指学习者为转入目标专业而实施的自我心理调节策略,主要包括兴趣培养、角色转换、情绪调节三个方面。能力建设指学习者为转入目标专业而采取的相关专业能力提升策略。
5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本研究发现:其一,专业逃离行为具有“显性”与“隐性”二维结构且受到专业逃离意愿的直接驱动。其二,大学生在原专业学习中产生的专业-个人不匹配感是形成专业逃离意愿的初始原因,也是他们明确自身核心期待缺口的基础。其三,核心期待缺口是学生选择目标专业的重要依据,而成功找到更具吸引力的目标专业又是促使其产生专业逃离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四,转专业环境和所采取的策略对大学生专业逃离意愿转化为专业逃离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2)理论对话
1.人-组织匹配理论。学者们在探讨人-组织匹配内涵的过程中提出了单维度、两维度、三维度等多种观点。三维度模型产生的影响最大,该模型指出,人-组织匹配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两类,而互补性匹配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但遗憾的是,人-组织匹配理论未能对个体产生专业-个人低匹配感后采取的行动策略作出进一步解释。
2.“吸引-选择-磨合”模型及其修正模型。
(3)启示
1.拓宽生涯指导渠道,增进学生的专业认知。
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生涯指导,可通过专业导论课程、学长交流会等方式帮助他们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学习发展图景,理解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上的共性与特性,引导他们在明确自身核心期待和长远目标的基础上理性看待转专业成本(尤其是沉没成本)与收益,避免在“留”与“流”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影响学业发展。
2.完善招生考核机制,减少专业错配。
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招生考核制度,减少考生的专业“误报”或“误转”行为。首先,可改进招生宣传方案。如在宣传形式上可增设线上宣讲会,为无法参加线下宣讲会的学生提供便利。其次,可进一步优化考核内容。再次,可进一步完善本科大类招生措施。
3.注重学情研判,激发学生专业热情
高校有必要通过学情调查等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心声,结合学生(尤其是离开本专业的学生)的立场和社会需求,优化、升级、改造有关专业,并且重视在学生中进行专业政策解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获得感,吸引他们留在本专业学习和发展。</p>
<p>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范围内事件进行的探索。今后,可考虑将专业逃离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拓展到其他年龄段的个体,也可在本研究基础上开发相应的量表并开展大样本调查,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本研究提出的模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