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为什么要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p>1 荆伟伟(2012)从社会性别视野下探讨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认为女大学生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阶级妇女,受困于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心理特征不稳定和不成熟,情感比较内向,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易表现出消极情绪,影响体育锻炼参与意识的形成。
<strong>2</strong> 马晓利(2014)以中华女子学院作为研究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情况的典型样本,认为女性健康是下一代健康的基础,是自我幸福、家庭幸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而女大学生作为未婚女性的主要群体之一,她们的体育参与不仅关系自身的健康,而且对子孙后代的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张威教授在第三节全国高校女子体育研讨会上致辞,提出高校女生体育要注重研究女大学生身心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更多铿锵玫瑰是高质量体育教育的追求所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女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重任。
4 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利群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充分发挥体育在女性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女性充分参与体育运动,实现女性和体育之间的交叉赋能与相互促进,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女性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5 部分女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健康的理解不如男生全面“以瘦为美”。
6 女性体育参与受到女性体育确实、家庭琐事困扰、女性经济地位、女性社会阶层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暂时不受影响。
7 应当尽早从学生阶段开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开放思维,打破生理性别构造,通过体育课等形式打破生理性别刻板印象。
8 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存在体育教学中的性别屏蔽现象、体育师资结构上的性别隔离现象、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的性别分化现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性别刻板现象以及课外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偏失现象等。
(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