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22 教育获得感: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下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p>教育获得感: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下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p> <p>高恒,袁新国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8月 第45卷 第4期</p> <p>研究目的: 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新课标指引下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p> <p>文章脉络: 青年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义务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从结果导向的教育获得感出发,反推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其内部机理,优化育人路径。 1 获得感:提升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的逻辑起点 1.1 获得感的概念内涵 综上所述,“获得” 可以是客观事物的获得,也可以是主观内容的获取。 “感”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现实目标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是获得具体事物和精神利益后的心理感受,但这种感觉是积极的、正面的,对我们价值观的形成、个性的培养起积极作用。 1.2 从获得感到教育获得感 教育获得感是指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通过实践与感知,对所获知识、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经历等精神层面的获得,以及财富、奖励等物资层面的获得,是自身价值得到认可、思维受到启发的一种积极、幸福的情绪体验。 2 课程思政、体育教学和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机理 2.1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价值 体育课程思政是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基础,以课程思政内容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以体育课为实践主体,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思想的全覆盖教育理念。 2.1.1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 新课标把体育品德的内容分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三种。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46736fa371d26d1667ea5c4add8bce8&amp;amp;file=file.png" alt="" /> 2.1.2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青少年人生观定型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课程,更是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相融合,是学生从思政教育的接受者转为验证者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们学习积极性、课程参与感明显改善,获得感也明显增强。 要借助体育课程思政的规则意识与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绿色文明、反腐倡廉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体认到体育不仅可以充值人生,还可以“紧急避险”,帮助“三观”定型,守法意识“入心”。 2.2 体育课程思政理念下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机理 2.2.1 体育课程思政对象的主体与主导 教育者的高超教学能力、深厚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与学生的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态度是教育获得感的前提条件,个性化培养、自我思考能力提升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2.2.2 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分歧与融合 传统体育课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对运动文化与运动礼仪几乎没有涉及。体育课程思政,则把内在的精神品质、价值引领、人生观、价值观依托外在的运动表现力,在思政教育中领悟体育运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中落实教育获得感。 2.2.3 体育课程思政价值的形式与延续 终身体育是提高运动连续性、思政内容持久性、教育获得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国家大力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要把思政价值融入终身体育、把教育获得感纳入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3 如何教育:提升中小学体育对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实践路径 3.1 从获得内容出发;奠定思政入“体”、才德兼备的全程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中个性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教育获得感,老师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完备的知识体系、优秀的课堂组织能力,不断通过各界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在制定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年龄差距而存在价值观的问题,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体育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游戏因素融入中小学体育课,传统体育纳入中小学体育内容。 3.2 从获得环境出发:启发思政进“脑”、潜移默化的全人教育 获得环境是教育获得内容的再强化与保障,其中核心的是潜移默化地获得内容巩固以及良好的师生信任氛围。体育课程思政要与当下社会大背景结合,不能进行抽象的意识教育,让学生所学能在社会大背景中得到印证,积极促进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技术快熟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其多样性、开放性、互通性、实时性等特点已成为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 3.3 从获得途径出发:落实思政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活教育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项目游戏教学法和体验式自主学习法是体育课程思政体验感最好的教学途径。理论指导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新时代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是提升教育获得感的新途径。 3.4 从获得体验出发:秉持思政为“公”、评价成文的人文教育 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就没有“获得感”,教育对象若没有实际的精神力量的获得,那么获得感就成为纯粹的主观臆想。思政课程虽然是意识教育,但在体育课中能得到外显,因此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思政的稳定教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基础的不平等性,结合不同课程与组织形式,设定差异化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评价的客观性,这是教育获得感反馈的主要途径。 3.5 从获得共享出发:永续思政成“人”、协同进步的宏观教育 体育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课程思政,而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共享思政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传播者、发扬者,让其在共享共建中,增强提高身体素质、巩固强化思政内容。 4 结语 办好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上好体育课,是增加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品质的首要途径;做好体育课程思政,是对新课标核心素养体育品德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手段、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课程思政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重点教育内容之一,但其操作性、检验与评价体系都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教育获得感,则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获得与外在获得的外显,以及在活动中的价值情绪与情感判断,来对思政课程的教育进行一个客观评价。</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