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0.9 新时代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逻辑、问题及方略

<p>新时代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逻辑、问题及方略</p> <p>谭青山,熊禄全,孔庆波,丛辉,杨义乐 体育文化导刊 2023年8月 第8期</p> <p>研究目的: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时代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略。</p> <p>文章脉络: 所谓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是指为实现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价值目标而规制的系列空间建设改进计划和改革方案的总称,表现为乡镇、村落不同尺度及区域间公共体育资源空间配置和布局规划。 1 新时代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的逻辑 1.1 以促进公平正义为价值追寻 立足于空间规划消除乡村体育空间层面的不公,促成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的公平与正义,不仅是乡村基层体育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更是当代社会公平与正义价值诉求的积极实践。 1.2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路径 促成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共建共享是新时代乡村体育治理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体育治理格局创新的必然之举。 1.3 以增进适宜适应为主要内容 提升乡村公共体育空间供给与体育需求环境的适宜性和适应性,是新时代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理应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村域空间环境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因村而异匹配乡村公共体育空间的规模、种类和分配布局模式,对促进乡村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 以提升便捷安全为重点任务 便捷与安全的乡村公共体育空间是满足新时代乡村居民美好体育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1.5 以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方向 应依托各类村级公共服务组织机构,实施“建管养一体化”的乡村公共体育空间管理模式,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评价反馈等“一站式”的公共体育服务,以实现乡村公共体育空间整合与功能复合。 2 新时代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问题 2.1 供给标准不明,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乡村公共体育空间供给总量不足。其次,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不均衡。 2.2 村民参与不足,内生动力较弱 第一,村民主体地位缺失。第二,参与渠道有限。第三,参与保障不足。 2.3 技术支撑不够,规划布局欠佳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以村委会为中心的“集聚式”公共体育空间布局,无法适应村落形态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村落居民点分异等乡村客观实际,更难以兼顾供给效率与公平。 2.4 环境耦合不强,功能服务单一 一方面,乡村公共体育空间供给与乡村社会文化环境耦合度不高。另一方面,乡村公共体育空间与村落空间形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耦合度不高。 3 新时代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方略 3.1 统筹规划,促进资源配置均衡 首先,设立专门机构统筹执行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让规划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其次,健全“刚性与弹性”以及“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规划实施制度,确保乡村公共体育空间供给数量和质量。最后,健全监管评估机制,提升规划的实操性。 3.2 回归主体,调动村民全程参与 其一,明确村民主体地位。其二,畅通村民需求表达渠道。其三,健全村民评价反馈机制。 3.3 技术赋能,助力科学选址布局 从技术赋能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选址布局来看,一是要加大数字技术支持力度。二是要完善数字技术配套。三是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选址布局。 3.4 整合环境,打造多元服务空间 一方面,基于体育需求群体特征发展多元服务空间。另一方面,基于 村落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空间。 4 结语 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规划作为有效缓解乡村体育资源闲置和匮乏的供需矛盾、提升资源空间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以及推动乡村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立足乡村振兴探讨其内在逻辑、现存问题和优化方略等,对振兴乡村体育、推进健康中国及体育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