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0.30 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内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诱因识别研究

<p>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内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诱因识别研究</p> <p>潘怡雯,刘成,刘兰娟,袁浩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月 第31卷 第3期</p> <p>研究目的: 为有效识别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内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诱发因素,在广泛收集获得1981—2017年我国高校该类事件案例、建立103个案例文本数据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质性研究、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论证此类事件诱因及内在关联。</p> <p>文章脉络: 本研究综合运用质性研究、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国内高校大学生校内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进行多维度考察,试图有效识别此类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其内在关联。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建立案例数据据的信息采集方法 本研究获取案例来源的方法为:(1)通过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查找文献;(2)通过实地调研、电话或微信访谈发生过此类事件的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并全程记录;(3)利用关键词在搜索引擎查找国内权威媒体新闻报道和一些高校官网通告。 案例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96所高校,涉事的103名大学生均死亡(男89人、女14人),最早和最近的案例分别出现在1981年的广东、2017年的湖南。 1.2 质性研究法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dd0f9db70c5e3b158d96090d1fc5a582&amp;amp;file=file.png" alt="" /> 1.3 问卷调查法 1.4 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猝死”指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在24h内发生而未注意到的意外死亡。 2.2 基于执行分析的诱因识别过程 2.2.1 开放式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e2e5596bc013637da3d5cf83a87927f&amp;amp;file=file.png" alt="" /> 2.2.2 主轴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1b7e9da791176fc08ae23e01ab226948&amp;amp;file=file.png" alt="" /> 2.2.3 选择性编码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等基础性或隐匿性疾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和肺栓塞、癫痫、哮喘等其他非心脑血管方面疾病是此类事件主要致因(内因),尤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因此,进行诱因识别时排除该主因子。 2.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2.2.5 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内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诱因的理论模型构建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8a238abb978b34eb68445fc22a74a85&amp;amp;file=file.png" alt="" /> 2.3 大学生对诱因模型的认知情况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f65bdfa36535aa64d5cfa6426cdc8810&amp;amp;file=file.png" alt="" /> 2.4 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内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诱因及相互关系解析 2.4.1 直接诱因 2.4.1.1 运动诱因 运动并非高校此类事件的主要致因或决定因素,只是其中的重要诱因之一,即起“导火索”的作用。 运动虽然不是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但在运动过程中容易由运动诱发心血管疾病突发、心律失常等进而导致运动性猝死。 此外,人体运动水平不同使个体心肺适能存在一定差异,而心肺适能水平直接与心血管健康水平相关。 2.4.1.2 学生自身诱因 主要涵盖亚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前潜在身体隐患、运动应激心理等3个方面。 运动前潜在身体隐患具体指曾有过运动晕倒史、因体弱多病而常有运动不适感、低血糖、过度肥胖等症状。 运动应激心理是人体在运动应激时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2.4.2 间接诱因 2.4.2.1 学校管理诱因 主要指运动安全保障,包括场地器材保障、持续医疗健康监测、现场医务监督、运动安全常识、现场急救技能、教师运动风险预判能力6个方面。 2.4.2.2 节侯环境诱因 主要指节侯及时间节律。我国近年来冠心病死亡率呈升高趋势,有研究表明,空气颗粒物与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关联。 2.4.2.3 社会诱因 主要指体育教育背景。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考试压力使广大中小学生无暇经常参与体育锻炼。面临体育考试时,很多中小学生选择突击性的恶补。 2.4.3 各诱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16caee833d8828a08f56e7471ee40279&amp;amp;file=file.png" alt="" />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本研究采取的质性研究囿于国内高校此类事件学生猝死个体病理解剖案例样本数量太少,所得结果会存在研究对象上的局限。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点在于进一步获取我国高校此类事件更多尸检样本的数据。 (2)我国高校此类事件的诱因主要体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4大类,具体包括5个类属,涵盖7个不同诱发因子。 (3)学生自身诱因是高校此类事件的直接诱因,运动并非高校此类事件的直接致因,只是诱发或促进因素。学校管理诱因、节侯环境诱因、社会诱因是高校此类事件的间接诱因。 (4)上述直接诱因和间接诱因之间并非完全孤立,而是互相依附、互为条件、彼此作用、直接或间接关联。 3.2 建议 (1)更广泛地收集获取我国高校此类事件尸检案例的样本数量并建立案例数据库,进一步对运动性质、运动项目、节侯等诱因要素对高校此类事件的影响、不同年龄大学生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诱因识别等开展更深入的分类比较研究,进一步研究运动前进行心功能筛查的有效途径,为拓宽该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提供更加充分、科学的理论与依据。 (2)构建与完善高校该类事件登记上报制度及管理流程,鼓励与支持高校在大型体育场馆添置AED设备,开展广大师生CPR急救技能的培训与学习。 (3)努力引导大学生重视日常身体健康检查,及时掌握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培育师生对身边潜在运动风险的高度敏感性,增强运动风险防范意识。 (4)定期开展体育场馆设施安全检查,健全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与一些特殊体质的大学生签署运动安全告知书,通过开设体育保健、休闲体育等课程,帮助这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