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p>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研究</p>
<p>丁红娜,代坤,赵述强,马桂霞,李娜,张令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 第38卷 第4期</p>
<p>研究目的: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共建共治共享”思想,从多元参与、协同有序、公平正义三个维度分析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发生逻辑。</p>
<p>文章脉络: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体育虽不是主力军,却是美丽农村建设、农民身心健康福祉增进及乡村体育文化繁荣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达成。
“十四五”时期,农村体育治理作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统筹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一项民生工程,亟须治理机制做出适应性调整,特别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
1 乡村振兴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蕴意
1.1 赓续党建引领构建农村基层体育治理新格局的题中之义
(1)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倡导治理理念的人本化,以实现农民身心健康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为目标,极大满足农民健身需求、维护健身利益、保障主人翁地位。
(2)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注重承接体系建构,基层党建引领下农村体育形成“区县统筹—街道(镇)治理—村委会服务—体育群团组织”的四级治理体系。
(3)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强调多主体协同化,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体育力量嵌入、村“两委”及体育群团组织牵头的联动型治理方式,建立横向到边的大联动体系,形成党、政、企、村、民及媒各方合作共治的新局面。
1.2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建设迈向历史新阶段的重要内驱力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组织功能,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治理“共同体”思想。
(2)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实现农体、文体、智体及体旅的共生。
1.3 蓄力体育强国梦、小康梦与健康中国梦不断达成的现实需要
2 乡村振兴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2.1 农村体育治理多元主体参与促“共建”
总体上,统筹农村内外成员力量促共建,全力推进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表达的是践行乡村振兴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出以对话、协商、有序互动为主的现代化社会体育治理机制的应有之义。
2.2 农村体育治理过程的协同有序促“共治”
(1)治理者的关系要趋于平等、有序。
(2)治理者职能要协同发力。
(3)治理主、客体要形成互动监督机制。
2.3 农村体育治理成果的公平正义促“共享”
构建新时代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新格局,要回应好治理为了谁,各主体要时刻肩负“大我”“共生”的时代责任,将社区体育治理的“蛋糕”公平分配。
3 乡村振兴进程中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3.1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的职能弱化限定“共建”效度
(1)党组织(区、县)引领治理的统合力不强,缺乏对其他治理主体的协调。
(2)政、社党组织及农村体育治理深度合作不足。
(3)农村党组织偏虚偏弱偏软,头雁效应薄弱,农村公众参与力不足。
3.2 农村体育治理行动者职能关系模糊制约“共治”深度
(1)政府过度介入导致“行政吸纳社会”,消解其他参与主体的动力。
(2)政府介入度较低,造成农村体育治理失序。
3.3 农村体育治理效果的不均衡抑制“共享”程度
(1)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覆盖面不足,精细化程度不高。
(2)技术赋能引发农村体育治理阶层共享障碍。
(3)法治保障不健全。
4 乡村振兴进程中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践行方略
4.1 坚持党建引领核心作用,构建多方参与的开放性治理共同体
4.2 借鉴“枫桥经验”,打造农村体育治理“大联动”体系
(1)各级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间要超越行政化,走向合作。
(2)鼓励农村草根性体育组织的标准化发展。
(3)厘清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降低单打独斗、信任危机治理中的无效劳作,从内部探索体育自治模式。
4.3 加快农村健身服务“提档”,坚持走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道路
4.4 探索农村体育智治新思路,保障农民体育成果共享的合法权益
5 结束语
“十四五”时期,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致力打造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下,推动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不可缺位。
新时代,全面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借助技术升级向农村体育治理持续化助力,构建基层乡镇政府放权赋能、社会补充、村屯党建引领体育群团组织及农民参与的协同共治新体系,实现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与成果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