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3.20 大学生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p>大学生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p> <p>彭静雯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 第2期</p> <p>研究目的: 作为一种内源性的心理驱动力,学习内驱力对大学生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p> <p>文章脉络: 1 问题提出 学习内驱力作为学习发生的一种内源性心理驱动力,是深度学习参与的重要构成要素。唤醒大学生学习动机不仅关乎学风建设,还可能成为当前中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紧迫问题。 支持内驱力的外部环境大致可以分为教师教学层面和学习环境支持层面这两种层面。 2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在变量范畴难以确定的情况下,采用质性研究法更为合适。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方法与技术,建构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模型。 (二)数据编码及模型建构 1.开放性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259e15464182bb12966a2b557d5234f&amp;amp;file=file.png" alt="" /> 2.主轴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4e8d168203e862ca8d99318106bb245c&amp;amp;file=file.png" alt="" /> 3.选择性编码 第一,个体的主观认知是学习内驱力产生的直接来源,它由感知自主性和自我图式构成。第二,外部环境或事件对个体的主观认知起唤醒、调节和刺激作用,它由课程教学设计、支持服务、管理监督等外部情境条件构成。 4.模型构建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1b7a725f82a7eb34a23f816bfc93a2e5&amp;amp;file=file.png" alt="" /> 5.饱和度检验 3 学习内驱力触发的内在逻辑与支持策略 <strong>学习者在学校所建构的外部情境条件下,对环境的刺激经过自我主观的认识加工,形成较强的感知自主性及积极的自我图式,进而提升学习内驱力。它符合 “刺激—个体心理—反应” 的行为特征。</strong> (一)学习内驱力触发的内在逻辑:感知自主性与自我图式 第一,感知自主性是大学生内驱力触发的前提。感知自主性指学生对学习过程中自主控制感的知觉和感受,它主要指向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对非受限可以做出自由选择的需求。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对自主探索学习的需要,而外部的赞许和认可等因素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有限。 第二,自我图式是大学生内驱力维持的 “永动机”。自我图式表示个体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能力、效能的信念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等。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一种能力信念,这种信念让个体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 动。 (二)学习内驱力触发的支持策略:课程教学设计、支持服务与管理监督 第一,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个体认知角度激发学习动机的行为。教师主要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关联知识、唤醒注意、反馈与展示三条路径对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触发与强化产生正向影响。学习评价如果能为 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控、激发动机、提升自我效能感。 第二,支持性服务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动力的直接方式。直接的助力模式通过认可支持、学风浸润和自主支持三条路径对学习内驱力产生影响。认可支持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被认可的公平的机会、提供专业或项目的经费支持和扶持保障等。学风浸润指借助校风、学风等校园隐性文化氛围的影响,为个体提供同侪榜样力量示范以及共学的交流平台。自主支持指的是管理制度赋予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和参与决策、表达诉求等的学习权力。 第三,控制性管理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外在压力源。控制性管理则主要用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的方式,通过高期望要求和管理监督两条路径来激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其内驱力产生影响。高期望要求主要指学校管理层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高目标要求和期望等。管理监督指学校以控制和监督为目的的强制性要求以及禁止式约束等。 4 讨论与建议 学习内驱力的本质是内在的,其内源性特征意味着所有外在互动情境的支持与干预只有引发学生自我认知上的改变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设计、学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管理监督,也正是因为可以满足大学生胜任力发展、自主控制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发挥对学习内驱力的支持和保障功用。 (一)学习自主权:是否需要以能力来交换 多数高校的特色实验学院/班采取一条折中式的路径———学习自主权要通过制度对其能力的认可置换而得。 (二)高期望要求替代强制监督管束:平衡适度的策略 主体性是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控制型管理和支持型管理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给学生提供适度的自主支持,营造出学习的安全感和和归属感氛围,使学生不至于因过于自由而放任自我,也不至于在严格控制下出现被动应付的状况,这才是学校管理制度的 “痛点”。 5 结语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采取自下而上对原始资料逐级提取概念的方式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归纳和抽象化。比起外在的其他制度的支持和引导,不加束缚和干扰的信任与支持也许才是他们更为看重的要素。</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