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25 专业认证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论逻辑、现实审视与策略因应

<p>专业认证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论逻辑、现实审视与策略因应</p> <p>胡庆山,向彪,王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月 第56卷 第11期</p> <p>研究目的: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p> <p>文章脉络: 新时代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推行,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本文拟厘清师范类专业认证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并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审视其问题,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及长效提供参考。 1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 1.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改革 1.1.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并非是增设一门新课程,也不是增加一项新活动,而是在该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促进多学科间的融合与互补。可以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1.1.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术道融合”育人的目标 就传统“学科”与“术科”的二元分离来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在相关理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还需要注重挖掘体育术科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并打通教学融入通道。 体育术科课程主要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其蕴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体育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原理与机制,蕴含着健康第一、奥林匹克精神等思政元素。 1.1.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三方联动 其一,专业教师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很大程度决定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其二,专业课程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与价值理念的主要介质,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其三,课堂教学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渠道。 1.2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 1.2.1 为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支撑 具体而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优化思政资源的配置,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体育教学与训练能力、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力等过程中,使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以及思政素质得以“双提升”。 1.2.2 为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化提供参照物 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亟需一个“专业化”“标准化”的参照系。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如何有效挖掘思政元素尚需“标准化”的方法体系。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其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 1.2.3 为破解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难题提供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思政课程话语、范式的简单移植,或于某个教学节点机械性地“思政拔高”或“戴思政帽子”,而是将具有体育学科、师范专业特征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直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师队伍与教学评价等要 素,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关系网络,从而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的思路,规避偏离主线或者碎片化的工作。 1.2.4 为凸显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范本性”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建设需融入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得以确定。师范类专业认证所确立的培育目标与毕业要求,重点强调了对于成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思政素质,能够为凸显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范本性”提供内容参考。 2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审视 2.1 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性不足,思政育人价值彰显不充分 如果说专业认证是新时代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课程建设则是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而其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目标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目标的价值取向。 其一,就体育术科课程而言,其课程目标设计因过度强调以“技术技能”为中心,导致其课程实施极易出现片面追求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而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思政素质的弱化或“弱视”。其二,就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类课程而言,理论类课程存在过于“理论化”的现象。其三,就体育基本理论课程而言,虽然该类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史料、历史名人与相关案例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受长期以来“学科”与“术科”传统之分的影响,导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尚难以脱离 “偏重技术,淡化理论,弱化素质,虚化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困境。 2.2 课程教学思政融入生本性乏力,思政融入与育人方式亟待改善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充分体现出“学生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而“生本性”理应为其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就体育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内容来看,其主要以系统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为主导,这种体系化的教学内容虽然有其长处,但亦易陷入“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僵化窠臼并影响思政元素的融入。另一方面,就体育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形式而言,不可否认“以教定学”为其长期以来的主要形式,导致教师主宰课堂、师生课堂沟通少、学生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等诸多弊端并影响课堂教学思政育人的效果。 2.3 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支撑性不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待提升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很大程度上尚存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支撑性不够的情况,导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欠佳。一是受教育评价工具理性主义影响,专业教师用于备课、授课与教研的精力相对较少。二是诸多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多出现育人指向不明、转换能力不强、案例更新滞后等情况,导致思政之盐溶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之水的效果欠佳。 2.4 课程思政评价生成性缺失,思政效果评价机制尚待完善 师范类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可谓重塑了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价的思路,其聚焦于师范生学习效果的“生成性”过程。在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或行政主导的验收考核制度影响下,容易致使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趋于机械化或形式化,纵然部分高校与学者业已意识到行政性评价所导致的弊端,并尝试探究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是隐性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难以通过显性的量化评价指标来衡量,课程思政评价本身难度较大;二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生成性”缺失。 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宜客观量化与主观评价有机融 合,综合采用过程性、结果性与动态性等评价方式,及时反映课程教学中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契合程度,催生课程思政评价的“生成性”。 3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3.1 遵循“产出导向”理念,构建可达成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产出导向”理念强调以师范生的发展成果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达成。首先,确定具有概括性的课程思政总目标。其次,将具有概括性的课程思政总目标细化为可达成的指标体系。最后,根据 “反向设计”原则,以构建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指标体系为依据和目标引领,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3.2 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 “学生中心”理念被忽视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思政融入生本性乏力的根源。一方面,欲有效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则必须精细打磨思政育人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欲有效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还须探索创新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 3.3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的专业教师,其不能只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德、品行、品格的“大先生”。 其一,树思政魂,筑牢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师德底线。其二,立思政观,强化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所谓“责任自觉”就是将思政育人责任内化为自身稳定的价值追求或行为方式,并将课程思政的被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主动需求,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其三,善思政事,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3.4 倡导“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环节 持续改进”理念不仅关注课程教学评价的过程性,还提出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评办法等要求,不乏为一种较为适宜的思路指引。第一,以价值引领的全过程渗透为基本准则,打造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双重驱动评价模式。第二,以思政目标的全过程融入为基本要求。第三,以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为根本指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根本指向在于提升“产出”,即学生思政素养的提高。 4 结语 深入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谓该专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使命与新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体现,通过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有利于促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然而,囿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尚处探索阶段,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均存有诸多薄弱环节,有待通过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评价机制构建等关键性举措予以持续推进。</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