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2.5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

<p>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p> <p>常益,张守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年9月 第44卷 第9期</p> <p>研究目的: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p> <p>文章脉络: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为数不多的公共必修课,自然要成为“课程思政”的试验田、突破 口,立足于●●●●●●提出的“体育强国梦”重大战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自觉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的重要任务。 1.1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显性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教授大学生运动项目专业知识。观其隐性教育本质,却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元素。 1.2 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要时刻牢记体力即是国力,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基础之基础。通过“健体”实现“育魂”,通过“育魂”促进“健体”,二者融通将体育强国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对接,为实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体力保证,这也丰富了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1.3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效举措 “三全育人”的●●是“育人”,而“三全”则是对高校育人工作的主体要素、参与对象,育人的时间与空间范围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要发挥体育教师“主力军”的课堂主导作用,发挥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阵地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这一 “主渠道”当中,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做好体育课程“三全育人”的拓展延伸和深化提升。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 2.1 享受乐趣,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 1)高校公共体育课要使大学生体会收获知识的快乐。 2)高校公共体育课要使大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 3)高校公共体育课使大学生增强了自信心。 2.2 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2.1 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有合适的运动负荷,保证增强体质的实效性 2.2.2 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教会正确的运动技能,保证体育运动的科学性 2.2.3 高校公共体育课要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保证体育锻炼的持续性 2.3 健全人格,培育积极向上的个性 2.3.1 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 2.3.2 促进大学生求真、向善、臻美 2.4 锤炼意志,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2.4.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 渐渐养成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善始善终,不可虎头蛇尾、不可半途而废等自觉性意志要求。 2.4.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2.4.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奋斗有我的信念 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 以合理定位归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本位 学校教务部门、教师教育部门和体育教师所在单位应该通过会议、报告、宣讲等形式组 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等相关文件政策.同时,应该构建与国家课程思政制度相适应的本单位制度体系。引导体育教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主动担当起课程思政的职责使命。 3.2 以文化渗透引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创新 3.2.1 要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2.2 要用好体育制度文化,让学生体会有形约束 3.2.3 要打造体育环境文化,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引领 3.3 以教学重建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优化 3.3.1 课程目标融合创新,拓展体育课程教育范畴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可以是分运动项目的,也可以是分教学阶段的。 3.3.2 课程结构融合创新,构建育人为本立体课堂 研究通过体育活动中模拟社会人际交往情境和带领学生走近社会,促使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 3.3.3 课程内容融合创新,坚持服务国家建设需要 将教学内容选择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和需要紧密结合,为国防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3.3.4 课程设计融合创新,优化受教者主动接受机制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 3.4 以学生为中心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 3.4.1 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 3.4.2 建立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1)在教师教的评价方面,要兼顾体育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在学生成长的评价方面,要兼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隐蔽性和滞后性。 3.4.3 探寻有效评价的方法 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环境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根据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分类推进。 3.4.4 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1)评价结果要推动体育教师“主力军”建设。 2)评价结果要推动体育课程“主战场”建设。 3)评价结果要推动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4 结束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学时最长的公共必修课,育人路径独特,育人资源丰富。准确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发挥体育课堂的主战场优势,抓住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对落实“正确办学方向”、实现“体育强国”、深化“三全育人”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通过合理定位归正育人本位、文化渗透引领实践创新、教学重建推进过程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评价激励机制4个方面的实践,以期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价值和目标的实现。</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