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做人生冠军:跆拳道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渗透
<p>做人生冠军:跆拳道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渗透</p>
<p>吴建忠,苍海,赵月,郝东方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2年6月 第45卷 第6期</p>
<p>研究目的:
知识螺旋理论主张,知识创造会经历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与内在化 4个阶段。该理论强调显隐结合、内外协同,课程思政也同样经历以上过程,从而实现知行并重的深层次价值塑造。跆拳道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华体育精神、跆拳道精神等方面凝练而来,具体包括做人做事、社会适应、家国情怀3个维度。</p>
<p>文章脉络:
1 冠军底蕴:跆拳道课程的思政潜力
1.1 知识螺旋理论及其思政启示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b3efeb664272a2860438553a4a2d44a&amp;file=file.png" alt="" />
知识螺旋理论为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尤其显隐结合、由外而内的育人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类课程的全面育人价值。
1.2 以体育人: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蓬勃发展
高校体育类课程作为重要的育人形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有关体育强国、体教融合的重要政策接连发布,更强化了体育类课程的思政价值。
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2类:1)围绕顶层设计展开,从整体上对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的价值、方式、内容等进行论述;2)结合具体的体育类课程,系统构建该课程的思政体系。
1.3 典型挖掘:跆拳道课程的思政模式
跆拳道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的难题包括:1)如何正确看待外来运动项目,并挖掘其独特的思政价值;2)如何实现外来运动项目的本土化,并激活中外文化的深层交流;3)能否为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北京体育大学立足自身的冠军传统,开发出一套成熟的跆拳道思政模式,该模式具有三层结构,分别是思政元素挖掘、渗透与螺旋。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aa8e94fa73924f26df97d5229ad1cf5c&amp;file=file.png" alt="" />
跆拳道思政元素的●●是“做人生冠军”,以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精神为引领,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革命与自我超越,在做人做事、社会适应、家国情怀等方面争做冠军。
跆拳道课程思政的螺旋则是思政元素挖掘与渗透的底层逻辑,具体包括双重显化与多层内化。关于双重显化:1)对跆拳道思政元素的挖掘,将潜藏在跆拳道课程中习以为常、隐而不彰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2)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也将思政元素以直接对话的形式进行阐述、归纳、总结等,对思政理念进行澄清与确认。
2 多元融合:跆拳道课程的思政元素
2.1 跆拳道项目的精神内涵与思政空间
2.1.1 跆拳道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1.1.1 历史交错
朝鲜三国时代的新罗效仿大唐建立了军事教育组织——“花郎”,“花郎”担负着培养国家武备力量的重要责任。通过武技的习练,磨炼其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造就了一批批“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的花郎战士。
2.1.1.2 精神融通
跆拳道精神包括“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1.1.3 武道传承
跆拳道的技术原理、动作形式都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的武道内涵。跆拳道分为品势、竞技对抗和功力修炼。把“跆拳”后面加上“道”字,将武技和东方哲学思想融合,体现了跆拳道精神与中华武道的血肉联系。
2.1.2 跆拳道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1 价值相通
社会主义●●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与个人3个层面,代表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跆拳道精神中的克己忍耐、百折不屈处于个人层面;廉耻处于社会层面;礼仪处于国家层面。
2.1.2.2 精神契合
跆拳道项目不仅包含了自身独有的精神理念,也体现了●●●●●●所提出的中华体育精神,即“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2.1.2.3.目标一致
跆拳道课程不仅能够实现学校体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而且能够结合自身特性,释放跆拳道项目的独特育人潜力。
2.2 跆拳道课程的思政元素体系
通过查阅跆拳道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与课程思政建设有关的研究主题包括跆拳道精神、跆拳道文化、跆拳道育人价值、跆拳道思政等方面。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911685f9c867418632f0dc115d7251f0&amp;file=file.png" alt="" />
3 全面渗透:跆拳道课程的思政路径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f1302659b0684a9c079598d4801f955&amp;file=file.png" alt="" />
3.1 持续互动的双主体
3.1.1 教师为本
教师在跆拳道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效。跆拳道任课教师不仅要充分开发跆拳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要将跆拳道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全面渗透。
3.1.1.1 课程思政的主导者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与效果。课程团队深入挖掘、精心萃取了跆拳道课程的思政资源,促使跆拳道精神内涵与中华体育精神、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进行互鉴与融合,并将跆拳之“道”重构为本土之“道”,形成以“做人生冠军”为目标的课程思政基本框架。
3.1.1.2 课程思政的先行者
课程团队深入教学一线,不仅授己所长,而且言传身教,对学生身心发展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3.1.1.3 课程思政的研究者
课程设计即是课程研究,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会遇到问题,然后分析与解决问题,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个人知识。
3.1.2 学生为主
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接受、是否发生价值观念的改善,是检验跆拳道课程思政效果的唯一标准。
3.1.2.1 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3个方面:1)自觉性;2)自主性;3)创新性。
3.1.2.2 课程思政的承载者
跆拳道课程的育人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
3.1.2.3 课程思政的传道者
跆拳道课程设置了“小先生课堂”,高年级学生兼职助教,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教学、训练、比赛等工作。
3.2 层层贯通的育人生态圈
跆拳道课程的思政元素是渗透在由教学环境、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生态圈中。教师与学生不仅参与构建跆拳道思政生态圈,同时也被跆拳道思政生态圈所构建。
3.2.1 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跆拳道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教学环境并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对外部环境始终保持开放,随时能够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外部资源,教学环境还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3.2.2 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尽管常被忽视或习以为常,但其育人效果却具有弥散性、持久性与深入性。
3.2.3 深度嵌入的社会环境
跆拳道课程是深度嵌入在社会环境中,并从中汲取大量的思政资源。例如,在各级跆拳道协会、中小学校和跆拳道馆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实地观摩跆拳道国家队的训练和比赛,这均是对教学环境与校园环境的有益补充。
3.3 持续改进的思政过程
跆拳道课程的思政过程包括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4个环节。
3.3.1 做人生冠军:课程思政的目标
跆拳道课程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的“五会”技能从掌握、运用到创新的进阶式发展,而且将冠军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追求卓越的跆拳道人才。
3.3.2 元素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
如果根据思政主题进行划分与凝练,礼仪文化、规则意识、审美体验与防守节制等最能体现跆拳道课程的思政特色。
3.3.2.1 礼仪文化
跆拳道项目讲求“以礼始,以礼终”,礼仪已经烙印在其文化底蕴中。
3.3.2.2 规则意识
跆拳道项目的规则意识是礼仪文化的延伸。规则意识是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只有服膺规则,才能将学生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在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
3.3.2.3 审美体验
跆拳道课程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审美体验。跆拳道的品势是基于太极八卦哲学,一招一式均蕴含着对天地大道的领会,这使得跆拳道课程不仅仅是掌握技术动作,更是与天地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3.3.2.4 防守节制
防守本身并不是怯懦与保守,而是基于自身实力的进退有据;防守需要克制为了击败对手而不择手段的冲动,体现了比赛中的友谊与尊重;防守也意味着不轻言失败;此外,防守也表现出谦逊与团结等品质,传递出公平竞争的强烈意愿。
3.3.3 身心合一:课程思政的方法
跆拳道课程结合自身特性,通过经验总结与借鉴其他优秀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跆拳道特色、身心合一的课程思政方法。
3.3.3.1 习行法
习行法主张将精神塑造融于训练中,跆拳道课程以实战训练为主,在跆拳道技术、战术、体能等专项训练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和身心体验,使学生在体会、体认、体悟中产生情感共鸣、锤炼意志品质。
3.3.3.2 案例法
通过借鉴班杜拉的替代性强化理论,在教授跆拳道发展历史、跆拳道规则变革与技术创新等内容时,将冠军人物故事作为案例融入到教学中,讲述其奥运会备战和参赛的冠军之路,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体会与养成祖国至上、传承创新、百折不屈的精神与品质。
3.3.3.3 比赛法
学生在遵守体育比赛规则的情况下,通过身体直接对抗、技术运用与应变,以及智力较量,养成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规则意识,学会勇敢地赢、体面地输的正确输赢观。还可以设置不同比赛比分下的加难式实战,使学生体会“明知赢不了,但依然拼尽全力”,培养学生直面挫折、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
3.3.3.4 探究法
探究法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增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3.3.5 小先生法
跆拳道课程采用“小先生课堂”的教学形式,邀请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教,为学生提供初为人师的教育体验。
3.3.4 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评价
3.3.4.1 思政评价的理念
1)重过程;2)重改进;3)重长期。
3.3.4.2 思政评价的方法
跆拳道课程的思政评价方法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收集方法。构架以目标为导向、以落实为●●的评价体系。
4 跆拳道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40d223e104bfebceefbf7f5e095fdc6&amp;file=file.png" alt="" />
整体来看,跆拳道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育人实效,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评价。
5 总结
5.1 跆拳道课程思政的育人逻辑彰显
在跆拳道课程思政中,坚持了育体与育心的辩证统一。全面渗透则是要求在环境、主体与过程各个环节均坚持身心一体的理念,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将跆拳道课程的全面育人价值充分释放。
5.2 跆拳道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多样
通过将跆拳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与国家层面理解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课程思政建设还助力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
5.3 跆拳道课程思政的推广意义显著
跆拳道课程思政也是国际价值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实现了外来体育项目文化的本土化生长,还为价值教育提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