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30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

<p>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p> <p>张杰,李佳琪,张欣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 第38卷 第5期</p> <p>研究目的: 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新时代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弘扬中华体育将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丰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解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难题。</p> <p>文章脉络: 新时代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培育中华体育文化;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铸魂,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1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1.1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中华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核和精神。青年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华体育故事、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切身感受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力量之源,强化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1.2 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体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引领相融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之难在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机融入,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欠缺,不知道如何入手。 1.3 健全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建设 体育课程思政本身就有着相较其他学科的显著优势。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是全面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指引作用,有助于推动“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2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确立依据 2.1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结合中国体育历史文化,将中华体育精神划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其中,为国争光、无私奉献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家层面要求。无私奉献、科学求实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 2.2 以●●●●●●关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系列讲话为精神指引 深度学习●●●●●●讲话内涵,以●●●●●●关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系列讲话作为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精神指引,是高校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始终跟党走,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与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 2.3 以中国●●●人精神谱系为挖掘基底 中国●●●人精神谱系是中国●●●人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百年奋斗的思想精华和精神风貌。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线,吸收冬奥精神、女排精神、登山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的优秀理念,善用其中的优秀事迹,真正实现以体育人、全方位育人。 2.4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实施依据 抓住体育课程重实践的特点,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体现的勇于探索、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等特点,真正做到“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在体育运动中锤炼意志。 2.5 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为目标追求 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要求相吻合,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建设的目标追求,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立足点,以系统观念探寻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元素、内在关联和实践路径。 3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解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e63d73f58a33d75858d0d946c3f6fa72&amp;amp;file=file.png" alt="" /> 3.1 为国争光:以爱国情怀为●●,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吧 引导大学生自主强化爱国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中国梦。 3.2 无私奉献:以冬奥精神为关键,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让“有国才有家”“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扎根于心。 3.3 科学求实:以创新精神为主体,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大学生将体育与自身专业、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牢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断追求真理。 3.4 遵纪守法:以规则意识为基本,树立大学生公平意识 在赛场上遵纪守法包含: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挖掘遵纪守法内涵背后规则意识、公平意识是教学中的重点,将遵纪守法潜移默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培养大学生做公平竞争、行得正、坐得端的正直青年。 3.5 团结协作:以女排精神为榜样,引导大学生奋勇拼搏 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深刻体会上下一条心,举国一盘棋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团结协作的中华体育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3.6 顽强拼搏:以登山精神为抓手,激励大学生追求卓越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当代大学生要做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奋勇当先的新时代青年,用实际行动将永不言弃、顽强拼搏中华体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推行路径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211341e668eb5d9bdef435248aab4df&amp;amp;file=file.png" alt="" /> 4.1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搞笑体育课程思政的原则 (1)坚持“深刻”融入,凸显实践性。体育课程思政要坚持“走出课堂,迈入社会”的原则,融入多场域情境。 (2)坚持“动态”融入,凸显现实性。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素材的时代性。 (3)坚持“系统”融入,凸显协同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这一大“系统”中,需要各“要素”协同发展。 (4)坚持“创新”融入,凸显特色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注意挖掘本土特色优势体育项目,结合学生学情,凸显当地高校独特性。 4.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 (1)融入中国体育励志故事。推进中国体育励志故事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爱国、拼搏的热情,更好地理解中华体育精神内涵。 (2)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 (3)推动体育馆藏文物搜集与在线信息资源库建设。通过在线查阅体育文化总局以及各省市体育局、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网站以及慕课在线课程资源,搜集整理中华体育馆藏文物展览等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4)注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育。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机制引领,培育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人人体育”的校园体育氛围。 4.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式 (1)“体验式”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运动过程中,体会运动乐趣,养成锻炼习惯。 学生应当转变传统“体育水课”的思维,认真投入体育课程,以积极的心态享受体育教学。 (2)“浸润式”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体育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深化学习。 充分利用高校线上各大融媒体平台和线下校园、社区、社会组织等资源,充分深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使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体育精神内核,实现“浸润式”隐形有人的课程效果。 (3)“传承式”指新时代强化中华体育精神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筑牢中华民族体育事业的强国梦、中国梦。 传承是对技术、文化的传授和继承,是师徒间的交流和互动。 (4)“发展式”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应当密切围绕新时代下的新问题、新思想、新浪潮而不断更新。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形式应当不断更新换代,通过数字化技术形式打造智慧化体育课堂,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表达形式。 具有时效性的体育课程思政素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且发生在当下的事情比过去的体育故事更具有现实性,学生更能够代入自身、引起共鸣,从而感受体育精神。 5 结束语 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强国建设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深刻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所蕴藏的思政元素,辅以“体验式”“浸润式”“传承式”“发展式”四重育人手段,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形成“多场域、多情境、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有形化和思政教育的无形化。</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