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4 什么样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是有效的?--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定性比较分析

<p>什么样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是有效的?--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定性比较分析</p> <p>乔冠中,乔凤杰,熊华夏 程度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 第49卷 第4期</p> <p>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体育教师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效果影响因素的因果机制。</p> <p>文章脉络: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是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本研究从体育教师的视角,挖掘满足“双减”要求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条件组态,旨在为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发展提出对策,助力“双减”三年目标的实现。 1 文献综述 课后延时服务这一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当中。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定性比较分析(简称QCA),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过程中重要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的视角下研究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有效开展的关键组态构型与逻辑机制。因为本研究中的前因条件主要是满足或者不满足,结果变量是有效或无效,属于典型的二分变量,从变量类型层面来看适用csQCA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QCA具体的分析和操作包括五个步骤:选取案例---因果条件的选择及编码---构建增值表格---必要条件检测---条件路径组合分析。首先,研究者采用访谈法建立案例库。其次,使用NVIVO12.0软件提炼实现“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目标。最后,研究者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获取判断教师视角下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有效或无效的必要条件以及条件组态。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案例选择遵循以下四个标准:(1)案例的可获得性;(2)案例数的契合性;(3)研究对象的异质性;(4)案例时间不早于2021年。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73a3a37bcb1714e21eaeeb185c2ac788&amp;amp;file=file.png" alt="" />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4e73c54c7224254a6a39eb628e377d8&amp;amp;file=file.png" alt="" /> 2.3 确定影响因素 具体步骤:首先,形成开放编码。其次,归纳类属概念,形成主轴编码。第三,建立核心类属。 2.4 变量标准与赋值 确立了“教师资源水平”“相关制度完善程度”“硬件设施水平”“课程质量水平”“家长 配合度”5个核心维度。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a3e12df585fbe740eb5b5fef2c9841f4&amp;amp;file=file.png" alt="" /></p> <p><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f7ddd30d6d19fbe43811f0418728e4e4&amp;amp;file=file.png" alt="" /> 2.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研究者通过单变量必要性分析,判断教师视角下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有效或无效的必要条件。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c7f3f751ef1cbfb956b0b6ca218373e&amp;amp;file=file.png" alt="" /> 覆盖度(coverage)反映前因条件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度,覆盖度越大,前因条件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度越大。 (2)组态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0b43e76885127610f902cd600bfb2c8d&amp;amp;file=file.png" alt="" />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单个前因条件对结果的解释力较弱,需分析体育教师视角下有效开展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组态,并对发现的路径命名,这些不同组态表示实现同一结果的不同路径。表5组态结果显示,相关制度完善程度是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有效的重要前因条件。将相似路径的组态1与组态2进行模型化组合,归纳出有效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所具备因素的组合的三种模式。 1.全面统合型 该构型的路径所有条件变量赋值结果均为正,表明在教师资源等五个维度均满足了体育课后演示服务发展的需要。其特征表现为,相关制度完善程度为核心条件,其余因素为辅助条件。 2.制度导向型 该构型的路径仅有相关制度完善程度赋值结果为正,表明本构型中相关制度完善程度对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其特征为除相关制度完善程度为核心因素外,其余皆为辅助因素不存在。 3.环境建设型 该构型中相关制度完善程度、硬件设施、家长配合赋值结果均为正,说明以上三个条件变量均被满足时,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有效。符合这一路径的学校类别主要是农村学校。 该类学校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对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成效的判断主要依赖一些外显环境因素。 3 讨论 3.1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主体能动性的充分调动 已有研究表明,硬件设施水平影响学校在开展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服务种类的数量。首先,实施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全方位的绩效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优化现有的场地设施资源,争取社会资金提供支持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最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不应是学校体育的翻版,做好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衔接任重道远。 3.2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相关制度的健全完善 围绕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相关制度的系统发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 学校应该在制度建设和完善方面给予重视,一是定制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搭建多样化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二是健全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学生在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中的安全性。三是明确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监管办法,保证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保质保量开展。 从系统层面来看,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作为教育服务的延伸,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教育职能的重新分配,需要多方利益主体在制度管控下承担相应的职责。 3.3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提升方式的本位回归 为了提升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效果,学校不能一味强调家长对课程开展细节的全方位了解,而是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对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的提升上,让服务切实地发生在孩子身上,从而提升家长的配合度。一方面,设置服务型课程,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走访家长、学生,充分吸收校外社会组织、团队机构的优秀师资力量。 4 结论 研究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视角下有效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所具备因素的组合模式共三种:全面支持型、制度支撑型与环境建设型。 在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从提升校园体育课后师资队伍水平、充分发挥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主体主观能动性以及健全完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相关制度三个维度入手进一步改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效果。</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