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青少年学生锻炼行为的心理适应: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p>青少年学生锻炼行为的心理适应: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p>
<p>徐皓铭,宋君毅,李国兴,韩会君,项明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月 第42卷 第3期</p>
<p>研究目的:
结合本土化情境和研究取向,试图分析和构建青少年学生锻炼行为心理适应的操作性维度及概念模型。</p>
<p>文章脉络:
在青少年与所处环境之间进行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个体获得心理适应结果,这是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基础。Searle和Ward认为适应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心理和外部社会文化。而针对心理适应,涉及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两个方面的定义方式。
本研究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青少年发展与所处环境特征,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青少年学生锻炼行为的适应现象,并引入操作性定义, 将研究的对象具体化和经验化, 这对于推进相关领域研究的规范化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访谈对象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理论抽样选取访谈对象。选取33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5.8岁,其中普通中学非运动队学生21名,运动队学生12名。
1.2 资料收集
1.2.1 半结构化访谈
1.2.2 访谈程序
访谈者由两名人员组成,其中一名进行提问和观察,另外一名负责录音和现场笔记。正式访谈的地点选在较为安静的学校食堂或运动场看台,每次访谈持续时间在20-35分钟之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料的分析编码与模型建构
2.1.1 开放式编码
分析归纳得到自主性内化、控制性内化、动机冲突调节、情绪调节、注意控制调节、积极情绪、心理困扰、自我概念、人际关系9个范畴。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63f188b96ab450f7a63c58a2cd7fcc4a&amp;file=file.png" alt="" />
2.1.2 主轴编码
归纳出包括锻炼行为投入的心理适应、锻炼行为调节的心理适应、锻炼行为体验的心理适应、锻炼行为结果的心理适应4个主范畴。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d9c070b49ec5f04e86589fb5da2b67ac&amp;file=file.png" alt="" />
2.1.3 选择性编码
锻炼投入方式是锻炼行为参与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不同的行为投入类型(自主性和控制性)对产生怎样的行为体验和行为结果具有影响作用;锻炼行为调节(意志过程)在青少年锻炼投入的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个体在进行多个目标选择时会产生动机冲突,此时个体意志功能会对冲突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同样意志是任务执行过程中情绪和注意控制的心理能量,可以看出,较强的意志调节是影响个体行动维持和良好任务体验的重要因素。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943fe945c4ed062cc77439571ba80ef8&amp;file=file.png" alt="" />
2.2 理论饱和度检验
内容比较丰富,由此认为该理论模型已经达到了概念上的饱和。
3 讨论
3.1 青少年学生锻炼行为心理适应的操作性结构维度及定义
初步将青少年锻炼行为心理适应的操作化概念定义为:青少年锻炼行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经过不断努力和调节,形成的较为稳定、和谐的锻炼行为投入、调节、体验和结果的心理状态。
3.2 青少年学生锻炼行为心理适应各维度的理论阐释
3.2.1 锻炼行为投入(动机内化过程)
内化是个体主动将外部规则转化为内部价值的过程。当内部化的过程趋向于控制性的外部因素时,人们的行为受到外部事件的控制。这种偶尔的自我价值,人际关系的满足和社会比较被认为是控制性的,与偶然性相关。
3.2.2 锻炼行为调节(意志过程)
当遇到困难时,通过意志的自我调节功能去克服困难的过程,通常我们把这种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做意志行动。
具有较强的意志调节能力的学生,往往更能够主动的启动自我调节,减少由于分心物对当下任务执行的干扰,表现出锻炼行为适应性的和谐发展。
3.2.3 锻炼行为体验
不同程度的锻炼行为可能会引起个体身心的不同感知,在锻炼过程中或锻炼后,这种感知属于个体的一种主观锻炼体验状态。
本研究通过访谈,归纳出两种形式的锻炼体验即:积极情绪和心理困扰。有证据表明,积极的锻炼体验会给锻炼者带来正性的认知反应,并具有更强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3.2.4 锻炼行为结果
个人一方面要调整自我需求,另一方面在相互作用关系中改变环境条件,以获得均衡、协调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是构成青少年锻炼行为心理适应至关重要的因素。
4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展望
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否对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大价值,这取决于锻炼行为在与环境互动中的适应水平。未来可基于此框架开发本土化测量工具并开展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构建青少年锻炼与心理适应促进模型,进一步探索优化青少年锻炼行为方式,提高青少年锻炼行为心理适应水平的具体路径。
5 结语
首先,形成了包括锻炼行为投入的心理适应(自主性内化、控制性内化)、锻炼行为调节的心理适应(动机冲突调节、情绪调节、注意控制调节)、锻炼行为体验的心理适应(积极情绪、心理困扰)和锻炼行为结果的心理适应(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的青少年锻炼行为心理适应的操作性概念结构,并把这一概念初步界定为青少年学生锻炼行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经过不断努力和调节,形成的较为稳定、和谐的锻炼行为投入、调节、体验和结果的心理状态。
其次,通过对资料的整体把握,在概念层面上构建了青少年锻炼行为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概念模型。
最后,提出优化青少年锻炼行为,研发本土化测量工具并开展实证研究,从而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心理适应水平的整体路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