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28 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p>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p> <p>韩改玲,朱春山,孙有平,董翠香 体育学刊 2022年1月 第29卷 第1期</p> <p>研究目的: 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对运动训练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分析。</p> <p>文章脉络: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为研究和揭示运动训练规律和现象的一门学科,是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目标主要是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教练员,通过提升教练员政治水平和执教能力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因此,以《纲要》为政策依据,深入挖掘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和深层次的“育人”价值,自觉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融合在每一节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运动训练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1 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 1.1 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高校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训练和生活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时代责任、肩负实现体育强国使命感的新时代体育人。 2)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目标导向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找到自身位置与“岗位”,提升自身的责任使命感。 3)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实施指南 第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育人目标;第三,要结合课程内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第四,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学习、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内涵和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实现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第五,将思政考核融入知识点考核,采用线上与线下、笔试与口头回答、开卷与闭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全方位、多角度考核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 4)以体育学类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专业取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培养未来优秀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方向与要求。因此,应将其作为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取向。 1.2 思政元素的内涵 第一,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才能养成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 第二,辨证思维。科学辩证地理解不同时期训练理论的内涵,明晰理论中蕴含的辩证关系和协同关系,有效组织和推进矛盾双方的协同效应,高效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进而养成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责任担当。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职责,还要担当起“育人”之重任,引领青少年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作为运动员或青年学生,同样要刻苦训练、努力学习,深刻认识体育强国的时代意义,积极参与到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去。 第四,创新发展。通过对运动技术创新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打破传统、追求创新,培养其创造性意识和创新性思维。 第五,顽强拼搏。学生通过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的学习和体会,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挑战、锲而不舍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第六,以人为本。未来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强化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素养全面综合发展的青少年学生或运动员,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基础。 第七,协同配合。学生习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协同配合意识。 第八,与时俱进。广大教练员要敢于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2 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428e4edba19aa0a5ade5561df2e8cbe&amp;amp;file=file.png" alt="" /> 2.1 课前设计: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相融合,完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e8be8991b0c471d3c543c88897e1769&amp;amp;file=file.png" alt="" /> 2.2 课中落实: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效果 1)体现“科学精神”元素的案例——项群训练理论之争。 田麦久教授在吸取其他学者对项群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对原有项群类属进行修订,将所有项目划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来消解此前把所有项目划分为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两大类的弊端。 2)体现“辩证思维”元素的案例——“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过去与现在。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过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到基于辩证协同训练原则对运动过程进行科学训练、监测和调控。 3)体现“创新发展”思政元素的案例——苏炳添百米破10的秘诀。 其主要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理解运动技术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寻求应变对策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思维模式。 4)体现“责任担当”思政元素的案例——敢于为失利买单的姚明。 引导青年学生要敢于担当建设体育强国、为国家争取荣誉的时代使命,坚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而砥砺奋斗的决心。总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非简单将思政案例生搬硬套到课堂教学之中,而是需要经过教师细心设计、精心准备和有策略讲解才能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升育人效果。 2.3 课后实践: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融化思政元素,巩固教学实效 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但教师的育人工作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通过课后实践可以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志,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此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兴媒体平台,建设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传播基地。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所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需要各学科领域为之付出努力,探索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有效路径,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在此形势下,将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创新发展、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将我国科研工作者追求科学的精神品格、运动员成长故事以及优秀教练员敢于担当的精神等内容以案例形式输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在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