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p>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p>
<p>吴守蓉,刘韵祺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 第6期</p>
<p>研究目的: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大学生访谈构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维度,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明晰获得感提升路径包括学生主体性、教师授课、课程考核、教学载体和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并提出了教学改进策略。</p>
<p>文章脉络:
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构成的基本维度
思政课获得感依据不同主体可以分为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感,思政课获得感包括:知识性获得、情感性获得、价值性获得、行为性获得。因此,探究思政课获得感,不应该止步于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层面,而应该要延伸至正向行为动机,将感受转为正向行为才是最终目的,思政课获得感亦应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进行把握,它们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思政课获得感内涵。
(1)“知”,即知识的获取与思维的提升,是获得感的基础
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也称客观层面的获得感,指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历史与现实的了解、理解和记忆。思政课的学习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向学生传递并培养新的逻辑思维方式。因此,大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信息材料,具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为后续的情感共鸣、价值观塑造以及实现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情”,即情感的共鸣,是获得感的重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提供的知识、价值观念等是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大学生在思政课上获得的情感触动,以及对●●●●远大理想产生的深刻共鸣会使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课程体验,并进一步提升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认同。
(3)“意”,即价值观的认同,是获得感的关键
价值观层面的获得感,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后产生的认同感。学生对价值观的肯定也会使自身在思政课学习中拥有更好的体验,更易接受思政课上传授的知识,更易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并转化为实践。
(4)“行”,即行为外化,是获得感的目的
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大学生将内在感受转化为行为实践的需求和完成实践而产生的成就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能停留在主观思维层面而需最终落脚到客观的实践上。
2 研究设计
(1)访谈对象
本次访谈受访对象为北京林业大学内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学生。
(2)访谈方法
本文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途径”这一主题,根据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为了最大限度上确保收集到了全部可能出现的回答信息,本次访谈准备三份访谈资料用于饱和度检验。
3 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分析
(1)开放式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c66a952daf68b6c4afe35d18675a887d&amp;file=file.png" alt="" />
(2)主轴式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1610a0b4e6d6ab0e8ccb2cb80112ced&amp;file=file.png" alt="" />
(3)选择式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19293f4f80c43dfb3a9b091f34578927&amp;file=file.png" alt="" />
(4)饱和度检验
4 获得感提升路径与教学改进策略
(1)重视学生主体性是根本
1.重视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全方位展开,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满足大学生这一重要主体的学习需求。
2.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思政课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客观认识社会各种现象。
(2)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是关键
1.增强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行合一与言行一致才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并转化为行为的外化。
2.提升教学能力
第一,教师必须勤练教学基本功,锻炼口才。第二,教师只有对课程有真情实感的投入,在课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能打造有温度的课堂。第三,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适时选择师生互动。
3.完善教学设计
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要摸清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获得的思政课相关知识基础等,做好与大学思政课的衔接;要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展开讲解,提升获得感。
(3)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是重点
1.减少单一的机械式背诵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真正含义,在课程考核环节中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真实感悟。
2.强化社会实践与课堂参与考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公益性志愿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社会实践作业,提升大学生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的获得感。
(4)发挥教学载体作用是抓手
1.发挥新媒体教学载体与时俱进的优势
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思政课一体化数字平台等新媒体,打造智慧课堂,发挥新媒体的及时性、交互性和高效率等优点,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相契合,实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和创新。
2.构建优质教学内容与融媒体教学载体相结合的综合优势
教师要厘清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各自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运用,构建优质教学内容与融媒体教学载体相结合的综合优势。
(5)着力打造课程特色是方向
1.思政课重在立德树人
教师要着力传授思政课独有的知识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让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化于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政课重在“讲道理”
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升获得感。
3.思政课重在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升华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思政课成为团结和强化民族意志的重要途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