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19 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以吉林省为例

<p>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探析———以吉林省为例</p> <p>姜广义,张天阳,薄潇男,姜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月 第35卷 第6期</p> <p>研究目的: 以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以吉林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方式为例证进行分析。</p> <p>文章脉络: 将地域体育文化元素融合于生态旅游环境中,符合当今体验性休闲生活方式的特点。促使体育休闲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同时嵌入“大健康”理念,实现协同发展将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和体育、生态、健康、旅游等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内涵解析 1.1 地域体育文化的界定 本文认为地域体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属概念,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以自然地理环境、风土民俗文化为背景所从事的与体育相关的身体活动的总称。 1.2 生态旅游与生态体育旅游的界定 本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为吸引物,以放松身心提高健康生活品位为目的的休闲旅游活动方式。Ercan Sirakava等人从供给视角对生态体育旅游进行定义,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非竞技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在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的地区,进行人类体育健康活动。 1.3 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所谓“融合发展”可以理解为将地域体育文化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使体验者既感受到动态刺激性的体感又享受静态怡心的美感。同时“融合发展”也是指激发运动休闲、生态旅游等前端健康服务产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促进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新的架构模式,实施“旅游 + ”“互联网 + ”的生态体育旅游行动计划。 2 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结构模型分析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099e02894eb14f42fe46d16a2b853bf6&amp;amp;file=file.png" alt="" /> 该结构模型系统地解析了新时代人们对体育旅游的个性追求。 3 吉林省地域分布概况及地域体育特色 3.1 吉林省地域分布概况及地域体育特色 3.1.1 吉林省地域分布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主要平原有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1.2 吉林省地域体育特色 吉林省拥有汉、满、蒙、朝等多民族聚集的民俗条件,融合了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2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情况分析 3.2.1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空间分布广,有荒漠、草原、湿地以及森林,有将近40个省市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另外有着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这些自然保护区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3.2.2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随着对生态旅游关注度不断增加,政府对于生态保护意识也在增强,对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出台了较多政策,包括对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区的修建、管理与保护等等。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0b67ea4013ccb31c3ea898aefc283d6&amp;amp;file=file.png" alt="" /> 吉林生态旅游也面临诸多隐患和限制性因素:民众对生态旅游的选择性和意识增强; 对于生态旅游,客源增多使环境压力增大; 景点宣传和生态旅游产品宣传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严重限制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效益提高; 在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自然资源承载限度,涉及自然资源保护、交通设施的完善等。 3.3 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理 3.3.1 融合发展条件 吉林省具备良好的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的资源条件、国家层面的政策条件和消费者需求的人因条件。由此可见,资源条件、政策条件、人因条件形成“三力合一”综合作用机制,形成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然态势。 3.3.2 融合发展动力 体育生态旅游以锻炼身心、缓解疲劳、放松神经、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广泛存在的因生存环境或工作环境不佳而导致的精神疲乏具有疏松缓解压力的作用。 3.4 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代表类型分析 3.4.1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 3.4.1.1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的地域条件 一年之中雪季时间较长,滑雪期可达142天,气温适中形成较为优良的雪质( 即粉雪) ,吉林省全年积雪厚度比其他省份高,为广大的体育爱好者与冰雪旅游人群提供了较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健全和完善的冰雪运动协会等群众性社团组织,开展“全民冰雪活动季”等冰雪健身体验系列活动等成为吉林省开展冰雪旅游项目的优势条件。 3.4.1.2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发展 这种地域体育文化和冰雪资源的结合对广大群众进行冰雪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推动冰雪运动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3aa015119c090762b45137f335ce5225&amp;amp;file=file.png" alt="" /> 3.4.1.3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雪场安放环保指示牌来引导游客进行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各级政府以及文化旅游等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措施,来保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促进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3.4.2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以大长白山地区旅游为例 3.4.2.1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的地域条件 长白山作为北半球森林植被原始状态保存的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3.4.2.2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发展 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的新变化,长白山保护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长白山旅游业态多元化、四季均衡化、体验健康化、智慧休闲化发展。 3.4.2.3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首先全面完成长白山生态资源调查,精准评估生态承载能力。其次是完善绿色发展体系,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着力培育冰雪、体育、健康、特色生态等绿色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三是落实最严格环境资源保护制度。 3.4.3 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以满族、朝鲜族农耕文化为例 满族的先祖起始于农耕狩猎,依靠河流森林土地自给自足,以狩猎文化、骑射文化为代表。朝鲜族由朝鲜半岛移居而来,其民风民俗延续了朝鲜族固有的农耕习俗文化。 3.4.3.2 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发展 为了让游客体验满族民俗历史及体育文化,政府在长白山沿线选址修缮了大关东文化园以及各地民俗馆,目的是吸引游客来此观赏互动,既可以拉动旅游,又将农耕文化发扬光大。近年朝鲜族摔跤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素有“摔跤之乡”之称的延边州每年通过举办各级民俗比赛拉动旅游。 3.4.3.3 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为了充分利用好满族、朝鲜族农耕旅游文化,政府也加强了对农耕文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完善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 3.4.4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以蒙古族民族体育为例 3.4.4.1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的地域条件 吉林省草地资源丰富、草质优良,是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重要区域。 3.4.4.2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 利用蒙古族传统的蒙古包发展特色的住宿行业,驯养温顺的马匹,在交通工具方面发展特色等初步建立起了本地生态体育旅游体系,以此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起到良好宣传作用,还借此做大蒙古族体育文化产业。 3.4.4.3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针对前几年超载放牧、草场面积退化严重现象,当地采取了退耕还草的政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坚持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建立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模式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4.1.1 新时代,实施“旅游 + ”战略,整合文化、体育、旅游、健康、生态资源,形成“五位一体”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旅游地位,而且能够在本地旅游文化中印上独有的地域文化符号,形成传播与带动效应。 4.1.2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经济持续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形势下,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元素,使其融入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 4.1.3 吉林省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形式的形成有其自然生态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的客观因素,同时还有当前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推动体育、旅游、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以及新时代人们生活转型需求的主观因素,是“三力合一”综合作用的结果。 4.2 建议 4.2.1 各地区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要素,创新体育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打造生态小镇、旅游小镇、体育小镇等新的发展模式。 4.2.2 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切忌跟风式的机械照搬模仿,造成景区同质化、生态削弱化、人文庸俗化,由此导致游客回游率低资源浪费。 4.2.3 不要过度追求游客数量,急功近利,超过资源承载力,破坏生态环境。 4.2.4 对旅游资源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在统筹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同时,注意生态旅游与地域文化创新发展不能一蹴而就。</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