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3.18 大学生求职拖延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p>大学生求职拖延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p> <p>祝振兵,陈丽丽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年 第12期</p> <p>研究目的: 以表现出求职拖延行为的22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大学生求职拖延影响因素模型。</p> <p>文章脉络: 鉴于国内外对于求职拖延成因的认识尚处于初期阶段且当前定量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扎根理论对大学生求职拖延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以期推动求职拖延的相关理论发展,助力大学生及时就业。 1 文献综述 求职拖延并不等同于低求职强度,两者并非一个维度的两极。求职拖延反映的是求职者求职活动的持续性特征,而求职强度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求职者在求职活动上投入的经历多少,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存在高求职拖延和高求职强度。 概而述之,学者们主要从人格特质、内部动机和效能感等三个方面对求职拖延的前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拟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求职拖延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索。 2 理论基础 本研究选用计划行为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该理论是一个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的整合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 本文认为,在对求职拖延的影响因素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时,计划行为理论同样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理论。 理由有二:一是求职拖延可视为一种计划行为。二是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将情景、任务和个体因素统一起来。 3 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对大学生求职拖延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近期观点认为,在扎根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不可能完全抛弃理论的指导,本文呢认可这种观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开展扎根理论研究。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存在求职拖延且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需满足三个条件:1.需要求职;2.在访谈时尚未找到工作;3.能顺利毕业且没有进一步求职意愿。 本研究从3所高校选择了22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3)资料搜集过程 访谈问题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受访学生个人的年龄、专业、籍贯等人口统计学信息;二是与求职拖延有关的问题。 4 材料分析 (1)开放性编码 (2)主轴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c4dccb40373e1a1cd2548e16c85cc93c&amp;amp;file=file.png" alt="" />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446f78d21023ba6781e107df04f41bdb&amp;amp;file=file.png" alt="" /> (3)选择性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9c0bdb9c14ad683ef07f6b96ce7eda05&amp;amp;file=file.png" alt="" /> (4)饱和性检验 5 模型阐释 (1)拖延态度 求职拖延的态度具体包括求职获益和生活获益两个方面:前者受到充分思考和更多机会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后者受到享受生活和回避辛苦的影响。 (2)主观规范 本文中与求职拖延有关的主观规范主要来自家长和朋辈两个方面,主观规范会通过职拖延意向影响求职拖延。 (3)感知行为控制 本研究发现感知行为控制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的因素。 6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经过三级编码发现:大学生的求职拖延影响因素可以归为拖延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三个主范畴;拖延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是大学生求职拖延的远端前因,并经由拖延意向间接影响求职拖延;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不仅会直接影响拖延意向,而且还会调节拖延意向和求职拖延之间关系的强弱。 (2)建议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求职拖延的不良后果。 第二,发挥家长和朋辈的正面引导作用。 第三,提升大学生求职的能力、信心和自主感。</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