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我国业余马拉松跑者社会互动质性研究
<p>我国业余马拉松跑者社会互动质性研究</p>
<p>霍兴彦,郇昌店,郝海亭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月 第30卷 第4期</p>
<p>研究目的:
以“YHM”微信群为个案,运用虚拟民族志等方法,从互动对象、互动符号和互动方式3方面对中国业余马拉松参与者的社会互动进行质性研究,旨在论证跑者如何在网络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建构个体的身份认同。</p>
<p>文章脉络:
1 研究背景
虽然跑步是由个体独立完成的动作,但并不意味着不与他人发生联系。跑者之间是存在社会互动的。本研究尝试通过虚拟民族志等方法来分析个体如何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社会互动来建构跑者个体层面的身份认同,从而成为一名马拉松运动参与者。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互动对象、互动符号和互动方式3个层面展开具体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个案分析法
YHM微信群有组织的分享活动既有利于本研究观察跑者在虚拟社区的互动过程,同时可以通过跑者的自我表述进一步挖掘其线下的经验素材,因此使整个研究更具可操作性。
2.1.1 样本情况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1efcb39ed95cc8d7253a736179ec324d&amp;file=file.png" alt="" />
2.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在研究的信效度方面,2位合作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一位是有着多年跑龄,多次参加各类跑步比赛的资深跑者,其本人也在微信群内进行了分享;另一位并没有跑步习惯,也不在微信群里,他的加入可为材料分析提供相对客观的参考。
在研究结果处理上,主要采用类属型方式,即使用分类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
3 研究结果
3.1 跑者互动对象情况分析
作为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运动,跑步在理论上可以只针对自己,不与他人发生联系,但在实践中,跑者开始跑步往往是与身边“熟人”互动的结果。
从虚拟社区的互动情况来看,跑者的身份在虚拟社区中位于边缘的为初跑者,位于中间的经常参加比赛的为“高手”。处于核心的为“大神”。跑者一般倾向于和跑圈的“大神”进行交流。
3.2 跑者互动符号分析
首先,跑步作为“有意义的身体姿势”是跑者线下最主要的互动符号。跑者的线下互动主要围绕跑步、训练及比赛展开,较少涉及利益和隐私话题,正是共同的跑步兴趣和约定俗成的互动规则让素不相识的跑者相识,从“没关系”变成“有关系”。
其次,与线下以跑步为主的符号互动不同,YHM微信群线上互动的符号则包括照片、文字、口头语言、网络表情等多种形式。
3.3 跑者互动方式分析
作者着重对跑者间的互助与冲突进行分析,其中“互助”主要指的是跑者间相互鼓励、支持和帮助的合作行为,“冲突”则是指否定、反对和排斥的对抗行为。
从分享材料看,互助是跑者间主要的互动方式。从冲突角度对跑者互动的梳理结果显示,在跑者与家人、朋友之间,以及在虚拟社区中也存在矛盾对抗的一面。
4 结束语
互联网允许孤立的人跟他们拥有共同观点的人进行互动,借此强化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个体也正是通过社会互动实现了跑者的身份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