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高校篮球课程思政育人的探索
<p>高校篮球课程思政育人的探索</p>
<p>王江,马彩珍,赵云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 第30期 第42卷</p>
<p>研究目的:
篮球课程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构成的必要组成,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应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高校篮球课程思政的价值是:育人的群体性、过程的体验性、途径的娱乐性、效果的丰富性;对篮球课程的理论、技术、战术、竞赛等模块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利于篮球课程思政建设。</p>
<p>文章脉络:
1 高校篮球课程思政的优势
相比于其他体育课程和运动项目,篮球课程的群体性、对抗性、娱乐性、体验性等特征有利于平衡好外部灌输和个体内化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到当下的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特的思政育人价值:一是育人的群体性。二是过程的体验性。三是途径的娱乐性。四是效果的丰富性。
篮球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试验田,利用其思政优势寓价值观引导于篮球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之中,强化篮球教学价值引领,发挥隐性育人功能作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顺利实现。
2 高校篮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高校应根据篮球课程教学大纲、计划、内容和实践,分模块对篮球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一是在理论模块中,讲授篮球起源,将游戏初衷演变为篮球竞赛项目的推广。二是在技术模块中,以身体素质练习和技术掌握学习为切入点,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发现学生的技术亮点和风格。三是在战术模块中,采用显隐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战术的组成、形式、目的和要求等,使学生在运动中感悟接纳队友、配合融入、团队建设等要素对比赛胜负的影响。
3 高校篮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设计
(1)“技”与“德”结合创设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设计新视角
预设目标成为篮球课程开展教学和落实育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篮球课程思政并不是在专业课中强行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是在遵循篮球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专业知识、技能形成为载体,以运动体验感知为手段,融入育人内容。
“育体”与“铸魂”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起点,也为“技”与“德”结合在篮球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目标践行提供了导向和理论支撑。
(2)“挖掘”与“对应”呼应提供思政育人的教学内容选择新思路
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发展深度,同时挖掘过程也是对专业课程的再度开发。总之,对应教学内容,挖掘元素,透视熔点和揉捏内化,是篮球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有利于篮球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外延。
(3)“融合”与“内化”互通优化思政育人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策略
篮球课程思政本质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辩证实践过程之中。预设育人“场景”与“情意”控制篮球教学思政育人场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根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逻辑考量中,是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新颖多变,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运动和体验感知。课堂控制涵盖以下方面:一是角色转化提升适应和沟通能力。二是篮球比赛仪式教育。三是规矩意识培养。四是课堂总结引导,比赛失败方全队承担一定的体能惩罚,不仅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荣辱观、顺逆观、生死观。
(4)“评价”与“反馈”闭环推进思政育人进程
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评价方向,必须定位于育人目标的成效性。篮球课程思政评价应涉及到以下5个维度:教师思政能力、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政教学的实施、学生思政达成度等评价。篮球教学反馈可通过课上、课下互动和线上、线下互动实施。</p>
<p>在高校篮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既要确立思政育人目标并结合授课内容分层次渗透,又要实现教师言传身教与课程主体诉求相结合,逐步构建完整体系,最终实现篮球课程思政的点—线—面系统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为其他课程提供思政育人设计思路和有益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