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陪的论文笔记


11.13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研究

<p>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研究</p> <p>祝捷,董康,李晨雨,洪晓彬,王钧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月 第42卷 第3期</p> <p>研究目的: 开展体育活动是增强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质、健全其人格的关键途径。但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研究通过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开展实地调研,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探究,运用扎根论研究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提取分析。</p> <p>文章脉络: 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体育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我国不同地区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主观上比较喜欢体育活动,但是体育参与比较缺乏,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频次低,间隔时间长,时间短。 本研究以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留守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实际生活情境分析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建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影响因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推动我国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访谈资料的获取 本研究选取32户,根据分析框架和概念发展要求再次筛选并最终确定访谈对象共26户,79人,具体包括作为研究对象的53名农村留守小学生及其监护人。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b15738aa16d7f898f67e5deed9cdbbbb&amp;amp;file=file.png" alt="" /> 访谈过程由监护人与留守小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并对内容进行相互补充,每次访谈时长为25min。 1.2 访谈资料分析与编码 本研究的操作程序具体为:(1)开放式编码;(2)主轴编码;(3)选择性编码;(4)建构影响因素模型。 1.3 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6.0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访谈记录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开放式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fd12cdf8ca93089ab8b075b32e3930ac&amp;amp;file=file.png" alt="" /> 2.2 主轴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2dc7bda9ce2253ca7f446df1d76dd2f4&amp;amp;file=file.png" alt="" /> 2.3 选择性编码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93de32e6572d895a3086f6cc98247fb1&amp;amp;file=file.png" alt="" /> 2.4 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5ae05b1162afb05190f6bc41677acaf&amp;amp;file=file.png" alt="" /> 2.5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文在已有样本的基础上,继续补充1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或监护人的访谈作为新样本资料,并进行再次编码和分析,没有析出新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概念和范畴。 2.6 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不同范畴内涵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三个影响因素各范畴内涵出现的频次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体育体验范畴的四个内涵之间差异显著(H(3)= 32.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人兴趣和其它三个内涵之间差异均显著,知识获取和伙伴交流间差异显著,其余内涵间关系无显著差异;环境因素的三个范畴下的八个内涵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差异集中在经济条件和学校对家庭的要求与其他内涵之间的关系上,其中,经济条件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社会因素的两个范畴下的五个内涵差异显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3 讨论与分析 3.1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内驱性因素。个体的体育兴趣、运动偏好、认知水平,与同伴和监护人的交流,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频次和活动效果,并对体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体育知识的获取,加深了农村留守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使他们了解到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磨砺意志,更是一项提升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伟大事业,继而改变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3.2 环境因素 3.2.1 家庭环境 小学生良好体育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环境包括监护人素养、家庭体育氛围和经济条件。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他们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认为体育活动不属于正当活动。部分监护人并未意识到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认为看看体育比赛视频和自由玩耍足矣,不需要额外的活动组织。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陪伴缺失,也将严重影响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和持续性。此外,家庭的经济条件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许多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固定的家庭体育消费支出,这也成为制约农村留守小学生无法有效开展体育活动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3.2.2 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监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以及伙伴间的相互影响两个层面。大部分留守小学生由于缺乏监护人的有效陪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鼓励或引导监护人、家庭成员和同伴与农村留守小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增加交流和有效陪伴,可帮助农村留守小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和自我的认同,同时进一步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和对自身的探索,使其在认知、心理和行为层面均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3.2.3 学习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是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桥梁,对早期体育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素养、学校对家庭的要求、学校的体育资源等均影响着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在课外参与和指导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也多是流于形式。 3.3 社会因素 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体育场地、体育器械等方面给予保障,推广不同的体育项目,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等来提高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确保体育活动的开展效益。 3.3.1 体育公共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村体育场地的开设、体育器械的引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等。因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建制不完善、培训不系统等情况,导致体育公共服务未能下到该地区,为地方居民提供体育专业指导。 3.2.2 社会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可通过社会环境的渲染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和学校体育氛围。因此应大力培养和支持农村本地的民间体育社会组织,引导这些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中。 4 启示 该模型显示,个体因素是影响体育活动开展的内驱性因素,环境因素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支持性因素,社会因素是体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性因素。 个体因素由一个范畴即体育体验构成,包括:个人兴趣、获取知识、情感交流、伙伴交流四个内涵,其中个人兴趣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最大。环境因素由家庭环境、精神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三个范畴构成。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条件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社会因素由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活动两个范畴构成。社会因素中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4.1 以体育促德育,提升农村留守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农村留守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和活动热情,帮助进行积极的自我表达,丰富体育体验,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4.2 改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环境,营造体育氛围 4.2.1 营造家庭体育氛围,融洽亲子关系 应着力提高监护人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知,肯定家庭教育对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加强规则意识、协作意识,有利于农村留守小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形成,并进一步提升其认知行为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在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同伴体育氛围的同时,让农村留守小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的交往相互促进,提高身心素质,在相对陌生的城市环境中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4.2.2 打造校园体育活动品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和学校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打造校园体育特色品牌,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这一内化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农村留守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2.3 提升教师素养,深化家校合作 作为家校教育的双方,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引导教育孩子。 4.3 多通道协同配合,扩大体育公共服务半径 4.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乡村体育基础建设 本研究发现,镇雄县各乡镇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地可围绕本地的特色民俗和体育文化下功夫、做文章。经济发展,就业环境改善,才能最终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进而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小学生数量,解决农村留守小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 4.3.2 引进“互联网+体育”模式,推动农村体育智能化建设 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向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学校为单位加强校园中相关体育数字化平台和科技产品的宣传与应用,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 4.3.3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扩展体育服务路径 农村乡镇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促进体育体系建设,减轻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发展应充分发挥乡镇体育干事的职能,与当地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建立密切联系,获取资金与智力支持。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仍存在不足与局限。首先,未进一步采用量化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其次,本研究选取的是中国南部地域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在研究内容与结论的适应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5.2 展望 为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未来在课程管理、学校建设、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经济政策扶持等方面可对下述内容展开深入探索:(1)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探索;(2)对特色校园文化的探索;(3)对全方位宣教方式的探索;(4)对扶持政策和特色体育产业开发的探索。 农村留守小学生是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未来。通过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