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p>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p>
<p>杨益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 第49卷 第4期 </p>
<p>研究目的: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进行深入剖析。</p>
<p>文章脉络:
近年来,学界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已由内涵阐释、历史演进等梳理和概念式研究深化为路径探索、评价体系建设等实践层面。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也局限在学科或者课程本身。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探索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其实践向度,以期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1 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
1.1 历史逻辑
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有着清晰的历史演进逻辑并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一是积蓄准备时期。受限于当时动荡的国内环境,上述关于体育与道德修养互为促进,体育教育与爱国教育密切联系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
二是萌芽时期。萌芽时期的体育教育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为体育与德育的结合提供了政策指引,但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停滞。
三是探索试验时期。探索试验时期开始挖掘体育学科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开始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战略和全局高度开展理论研究。
四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课程思政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国内高校开始了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积极行动。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和工作要求,是对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继承总结,更是对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同向的创新发展。
1.2 理论逻辑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体育的观点。一是体育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必要组成。二是体育教育要与劳动和智育相结合。三是体育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内外兼修、身心同步发展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要求,能够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营养。
第三,●●●●●●关于课程思政和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了青年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育和德育的关系问题。
1.3 现实逻辑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当代高等教育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提出的改进策略。
一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是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教育和活动为依托,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把自我认知上升到公民、集体认知,自觉把个体价值融入国家和社会中。
三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
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和可靠路径。
2 价值意蕴
2.1 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教育站位的顶层设计
一方面,体育课作为一种实践性和体验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体育教育中加入思政元素,可以将体育课程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强化其德育功能和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传统形式的体育课程设计主要以体育项目活动和技能传授为中心,侧重于运动技能传授的实践环节,体育课程的考试评价存在功利偏向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2.2 有助于实现“体育强国”国家战略
一是通过体育课程思政,让学生认识到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和社会现象,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作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手段。
二是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深挖中华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精华,加强价值引导,培养学生坚毅笃行、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为体育强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三是培养学生深厚爱国情怀。
2.3 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通过体育课程思政的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体育课程思政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供了有效载体,也体现出立德树人的价值。
3 实践向度
3.1 守正创新,融合目标系统规划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应融合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二者的●●观念,以体育教师为抓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方式重塑教学目标,保证体育课堂中思政教育的顺利平稳落地。
3.2 开拓视域,深挖内容凝练元素
第一,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第二,赓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体育德育经验中的思政元素。
第三,深挖体育学科自身思政元素。
第四,用好体育先进典型中的思政元素。
3.3 推陈出新,变革模式优化设计
课程思政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鲜活性和生动性是必备条件,生搬硬套、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很难奏效,且会让学生反感。在保证体育知识的学习且充分考虑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所确立的思政目标体系,结合具体课程要求,将各元素分解穿插嵌入至教学之中,形成自上而下、从面到点、由浅及深的教学模式。
3.4 多元评价,协同考核完善体系
协同考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要求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工作,共同制定标准与方法进行评价。从学生层面则往往忽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只看老师有没有教,缺少对学生是否接受和认同思政教学内容的评价。
一是沟通顺畅的学生评价体系。二是多方参与的同行评价体系。三是全面完善的规范评价体系。
4 结语
体育课程应在正确认识自身特殊学科属性的前提下做好课程思政的融合互促,打造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协同体系; 深挖现有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学科特有的课程思政元素库; 破解传统课程思政生搬硬套、单向灌输的教学问题,构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 设置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结构和师生协同、实用客观的评价方法,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