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干预效果分析
<center>**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干预效果分析**</center>
<p><strong><center>安义德、张霈、张欣、席薇《中国学校卫生》2022年第43卷第10期
</strong></center>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
探讨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为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strong>文章框架</strong>: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 2019 级女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教学班为单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2 个班后,采用抽签法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 45 名,对照组 42 名,为在锻炼干预中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安全,对干预组学生进行运动前健康筛查,45 名学生通过了运动前健康筛查。干预组 45 名学生全部完成 16 周运动处方干预。
1.2 方法
本研究应用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 2019 年 9—12 月,共 16 周。对照组采用每周 1 次,每次 90 min 体育课,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常规体育教学。干预组在常规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课外增加 16 周规律的运动处方干预,要求干预组学生尽可能参加本班课余时间的集体训练,每次运动后简单记录运动负荷自我监测,内容包括锻炼目 的 、锻炼时长 、运动前后心率 、运动前后训练反应等。
1.3 运动处方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运动处方由有氧运动处方和力量运动处方组成,目标心率控制在64%~76%最高心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运动前评测结果, 设计了本次研究中使用的中等强度运动处方。
1.4 访谈
干预结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 5 名干预组学生进行访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0ed83ab536d75d0a14672b573e0dfa38&file=file.jpeg" alt="" />
干预前,两组学生的肺活量、800 m 跑、坐位体前屈和BMI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 。干预后,两组学生间肺活量、800 m 跑、BMI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 ,干预组指标优于对照组; 两组学生坐位体前屈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0)
2.2 两组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干预前后变化
干预组经过 16 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干预,学生肺活 量、800 m 跑、BMI分别改善537.64 mL,16.00 s,2.69 kg/m2。
2.3 访谈结果
访谈结果显示,干预组 5 名学生均认为干预后体质水平有所提高,运动处方干预有收获。 对于运动强度和时间,学生总体感受是开始觉得累和耽误时间,后来可忍受并逐渐能够坚持; 对运动处方内容,建议增加更多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并能在体育老师指导下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技巧,提高锻炼的兴趣及水平。对运动处方依从的原因探讨, 4 名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教练指导和同学做伴”。 教练在干预前依据学生的运动前评测结果制订运动处方,更适合个体情况; 干预过程中可随时和教练沟通,教练会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提醒、指导、监督及鼓励,尤其在最初 1 ~ 4 周; 通过本研究,学生对运动技巧 及自我监测方法有所掌握。
3 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①反映出持续中等强度的运动处方可以有效降低体脂,使 BMI 降低。由于中等强度 运动处方锻炼内容主要由有氧耐力练习和力量练习内容组成,对学生心肺功能、耐力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因此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等各项身体素质的主要教学补充。但干预 组干预前、后的肺活量、800 m 跑和坐位体前屈优良率 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 16 周中等强度运动的运动处方还不能使素质指标的优良等级发生变化,要达到“达标优秀率 25%以上”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②本研究中,干预组学生经过16周、240 min / 周中等强度运动干预,使得肺活量、 800 m 跑和 BMI 的结果有所提升,干预组学生所用的 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远高于对照组依据 2014 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开展的 90 min/周的常规体育课。因此建议要适当增加大学生体力活动时间。
③研究表明,仅提供运动处方的知识并不足以改变运动行为,运动依从性差,不能持续、有规律运动影响运动处方效果。本研究中干预组女生全部完成 16 周运动处方干预,通过对干预组学生的访谈,探讨了影响运动处方干预效果的可能原因。
④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对改善女大学生体质水平、引导女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促进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能力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能为女性承担体育健康代际传递和健康文化传 播奠定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