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中学生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p><center><strong>中学生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袁贵勇<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底36卷底3期</strong></center>
研究目的: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及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教师、家长及教育职能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文章框架: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1 研究工具:
1.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11]由梁德清等修订,从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及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以运动量来衡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
1.2 Rosenberg自尊量表[12]该量表共10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正向计分,5个条目反向计分。采用7点Likert计分方法,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本样本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1.3一般自我效能 感量表[13]该量表GSES为Schwarzer等编制,包括10个项目,采用4点Likert计分方法,得分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间隔10 d左右重测信度为0.83,分半信度为0.90。
1.4情感平衡量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14]情感平衡量表由Bradburn编制,共有10个项目的是非题,其中5个项目描述正性情感,5个项目描述负性情感。
2 结果
2.1河南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河南省1 538名中学生中,只有37% 的中学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量,63%的学生锻炼量不足。有55%的男生锻炼量达到中等以上,而女生只有25%,男生体育锻炼情况好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53. 1,P < 0. 05) 。高中生的锻炼量要优于初中生,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量严重不足,81%的初中二年级学生、88%的初中三年级学生锻炼量不足。
2.2 中学生锻炼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中学生体育锻炼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3不同锻炼量中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比较
不同锻炼量中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大、中锻炼量组中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小锻炼量组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本研究显示,目前河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情况令人堪忧,只有37% 的中学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量,63%的学生锻炼量不足。有55%的男生锻炼量达到中等以上,而女生只有25%。
3.2 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可以看出,高中生的锻炼情况要好于初中生,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锻炼量严重不足。该现象与初中生面临中招考试压力、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张有关,同时也和家长、学生、学校对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育课让位考试科目、体育课被边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3.3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 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强化中学生的健身意识; 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状况,创造条件促进孩子参与运动。
3.4 相关分析显示,中学生体育锻炼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
3.5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中锻炼量组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小锻炼量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6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活动,也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 体育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增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作用。
3.7 本研究揭示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对中学生的社会适应、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并开发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