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迪的论文笔记


10.22学龄儿童实际和感知动作能力与体力活动的关系

<center>**学龄儿童实际和感知动作能力与体力活动的关系** </center> <center>**尹龙、李芳《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43卷第4期 </center>** **研究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实际动作能力、感知动作能力和体力活动的关系。 **文章结构**: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原则,从某市三所小学中抽取三到五年级(8-13岁) 学生300 名 ,共 有 215 位 家长愿意小孩参加研究。其中有6人由于请假没有完成全部的基本动作技能测试,10人感知动作能力问卷为无效 问卷,13人的加速度计数据为无效数据,最终有效数据为186 人 ( 男 生 8 5 人 , 女 生 1 0 1 人 , 平 均 年 龄 为 9 .7 5 岁 )。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际动作能力测试 ①移动技能:跑、前滑步、跑跳步、单脚跳、立定跳和侧滑步 ②球类测试部分:双手持棒击打球、单手持拍击打球、拍球、击球、踢球、上手投球和下手抛球 移动技能总分为46分,球类 技能总分为54分,总的基本 动作技能满分为100分。 1.2.2 感知动作能力测量 量表中每个动作1-4分,感知移动能力的分数为24分。感知球类能力的分数为28分。 1.2.3 体力活动测量 考虑到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本研究的体力活动水平分析仅考虑中 高强度体力活动 (MVPA)。 1.2.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实际动作能力、感知动作能力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性别差异 ![](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a9b247c1f4d620b50d394bb521a62f30&file=file.jpeg) 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移动技能、球类技能、实际动作能力、感知移动能力、感知球类技能以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2.2 实际动作能力、感知动作能力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之间的相关分析 ![](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09202b3ccc22ee39d5079a432319cfbb&file=file.jpeg) 如图所示,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与感知移动能力、感知球类能力、感知动作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低相关性;而移动技能与中强度的体力活动存在显著的中相关性。 2.3 实际动作能力、感知动作能力对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 ![](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9a2071adbda89353be3d74bb527f452a&file=file.jpeg) 实际动作能力和感知动作能力对学龄儿童的中强度体力活动存在正向影响,而且实际动作能力还可以通过感知动作能力对中高强度及体力活动产生间接影响。 3 讨论 3.1 学龄儿童实际动作能力和感知动作能力的关系及性别差异 3.2 学龄儿童实际动作能力和感知动作能力对体力活动的直接影响 3.3 学龄儿童感知动作能力在实际动作能力和体力活动之间的中介作用 4 总结 **结论**: ①学龄儿童的实际动作能力和感知动作能力存在低相关关系,并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学龄儿童的实际动作能力和感知 动作能力对体力活动有正向影响,应重视学龄儿童的基本动作 能力和体育能力信念培养。 ②学龄儿童感知动作能力在实际动作能力和体力活动之间 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动作能力是学龄中后期儿童体力活动 的重要心理影响因素。 **建议**: 我们在提高学龄儿童实际动作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体力活动的能力信念培养,一方面,可以引入新颖的体力活动方式,如体感游戏等;另一方面,塑造体育学习环境时,强调自我参照的成功、努力和进步,尤其是针对动作能力发展迟缓的学龄儿童更应如此。 **文章优点**: 对于学龄儿童的感知动作技能采用了图片量表测量,打破了以往采用的整体的身体感知动作技能。 **文章缺点**: ①在文章的2.2中,作者没有明确的提出相关性高低的界线,实验方法刁玉翠进行了效度检验但是本研究没有再次证明; ②文章多次引用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本身实验无法完全证明所得结果。 **题目自拟**:①小学低年级阶段实际和感知动作能力与体力活动的关系 ②幼儿园阶段实际和感知动作能力与体力活动的关系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