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社会体格焦虑和体育参与的关系机制
<p><center><strong>社会体格焦虑和体育参与的关系机制
马苏日娜《体育视野》2022年24卷</strong>
</center>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
文章整理了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社会体格焦虑等心理学概念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促进体育参与、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strong>文章框架</strong>:
前言
探索影响体育参与的心理因素是体育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这些心理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行为意向、行为态度、行为习惯、健康理念、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情感体验、社会支持等。在查阅一系列相关研究后发现,社会体格焦虑(social physique anxiety,SPA)是与体育参与密切相关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社会体格焦虑是社会焦虑的衍生名词,属于社会焦虑的亚型),是个体对于来自外界(家人、同伴或媒体等)的体格评价所形成的社会性焦虑。个体渴求在社会情境中给他人留下良好的体格印象,但担心获得负面评价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与心理反应就是社会体格焦虑。</p>
<p>一、社会体格焦虑研究的理论梳理
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人的身体具有生理性和社会性(去自然化)的双重属性(Douglas,1973),可以分为生理身体和社会身体。个体不可避免地会根据社会文化所代表的审美特征对自己的生理身体进行美的改变和塑造,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去自然化,赋予其社会意义。哲学人类学将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人类独具的身体意识,比如,较之猩猩,六个月的婴儿可以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身体形象。个体始终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并会为之感到焦虑。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成为了文化宣传强有力的工具,其所宣扬的理想身体形象更是为普通民众改造自己的生理身体提供了模板。这种理想的身体形象是对身体的规训,而民众按照模板对身体进行社会化改造则体现了对社会权力的顺从。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理论是自我表现。由于自我表现心理的驱动,个体会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展现的形象,以期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因此,自我表现又称印象管理。自我表现理论最初被用来解释社会焦虑。在一定情境中,个体若产生自我怀疑,便会对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产生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体现自我表现相关特征最明显的社会焦虑。
学者 Leary(1992)明确指出,自我表现理论可以应用于社会体格焦虑的研究,因为个体会在意他人对自己身体的评价。
在社会体格焦虑和体育参与的相关研究中,常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主要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交互作用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社会生态学模型等,这些理论被单独或组合使用在不同的研究当中,用以解释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体格焦虑和体育参与的测量
(一)社会体格焦虑的测量
与多数心理学问题研究相同,社会体格焦虑采用具有情景特征的特质量表测量。早先用以测量与体格相关的社会性焦虑特质的社会体格焦虑量表(SPAS)由 Hart,Leary 和Rejeski 于 1989 年编制。但在后续的应用与研究中,这份由 12 个条目组成的单维测量工具遭到诸多学者质疑,如原条目中有几个问题与社会体格焦虑的心理建构不紧密。此后修改为 9 个条目,但仍争议不断。我国学者徐霞于2003 年对此量表进行修改,将社会体格焦虑归为二级因子,它包括三个一级因子 :对自我表现的关注(SP)、对社会比较的不安(SC)、对他人消极评价的担忧(NE),这个高阶版本信效度很高,并且符合社会体格焦虑的心理构建以及我国国人的特质(徐霞,2003),在之后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二)体育参与的测量
国内外测量体育参与的方法有很多。样本量较多则采用问卷量表,如学者毛荣建编制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学者梁德清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等,量表的选用由研究的概念界定与测量维度等决定。样本量较小则可采用自制量表进行实验性研究,使用专业仪器设备对运动强度、频率等体育参与相关要素进行测量。
此外,为了得出科学、准确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还需要选择信效度高的量表,保证测量维度与研究内容一致。
三、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的关系——基于 SPSS 分析结果的研究
社会体格焦虑是体育参与的重要前因,也是体育参与的重要后果。社会体格焦虑会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反之,体育参与作为一种干预方式也可有效降低个体的社会性体格焦虑。
(一)社会体格焦虑作为前因
社会体格焦虑量表的编制者之一 Leary(1992)在其研究中表明,自我表现焦虑会提高或降低体育参与度。高水平社会体格焦虑既可能促进体育参与,也可能起反作用。这一结论在国外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
Hart 等人指出,因为在体育参与过程中,个体会暴露自己的体型,当个体感到他人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负面评价时,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会令个体产生社会体格焦虑,降低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Sabiston 等人认为,相比社会体格焦虑水平低者,社会体格焦虑水平高者为了逃避获得负面身体评价的运动情境会明显减少体育参与。但在类似的研究中,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社会体格焦虑水平高者的体育参与度具有两极分化的情况。
Hart 等人与 Sabiston 等人还发现,社会体格焦虑水平高者可能产生运动依赖,为了向理想身材靠近,他们会增加运动频次,以期改善体型、降低社会体格焦虑。可见,在国外,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的关系比较复杂。
但在我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未呈现交互作用,而是呈明显负相关。国内的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主,而考虑到女性更容易产生社会体格焦虑,女性在研究对象中占比更高。马嵘、徐丹侠、刘宪伟、郑薇等人在各自的研究中利用社会体格焦虑量表(SPAS)和相关体育参与测量工具,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录入分析,均得出“社会体格焦虑越高,体育参与度越低”的结论,社会体格焦虑高的大学生会逃避体育参与。国内外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与东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有关,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二)社会体格焦虑作为后果
社会体格焦虑影响体育参与,体育参与也会反作用于社会体格焦虑。体育参与作为一种干预方式能有效降低社会体格焦虑,在国内外研究中这一结论高度一致,且不受人口统计学要素(如年龄、性别等)和体育参与类型的影响。
Ransdell 等人发现,在绝经后的女性群体中,体育参与度低者的社会性体格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体育参与度高者。Mcauley 等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 174 名老人实施干预后发现,老年人坚持健身可以降低社会体格焦虑。Akyuz, Oznur的实验数据显示,运动训练对降低久坐成年男性的社会体格焦虑具有积极作用。Kathleen 等人、Adilogullari、Gammage 等人分别采用力量训练、拉丁舞蹈、瑜伽和抗阻力训练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研究对象的社会性体格焦虑显著降低。
国内学者马嵘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单一的力量训练、有氧耐力训练,还是力量和有氧耐力相结合的混合性训练,都可以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由此可见,国内外关于社会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p>
<p><strong>四、结论</strong>
①通过梳理文献可知,现有证据表明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目前国内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难以全面呈现该心理机制的传导过程,社会体格焦虑可否作为中介变量承担调节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②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二者之间的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中介变量发挥调节作用,又有前置变量发挥限定作用,要获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需要探究其它心理变量(如身体自尊等)与社会体格焦虑的相互作用,以及具体的社会情境(如大众传媒等)对社会体格焦虑的触发机制。
③当前相关研究多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使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如果研究人员利用更具说服力的统计分析方法,如结构公示模型,可能更有利于理清多维度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若能从研究变量、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创新性研究,将更有利于揭示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参与的作用机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