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迪的论文笔记


11.3 2247名中学生的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

<p>&lt;center&gt;<strong>2247名中学生的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 黄飞《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底24卷第2期</strong>&lt;/center&gt; 研究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框架: 前言 自尊和自我效能对心理机能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1], 两个概念是与自我相关的但侧重不同方面的概念[2]。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一般性评价, 是个体经验和生活质量的中心方面[3]。而自我效能则是宽泛的、与自我相关的能力信念。 研究表明自尊和自我效能具有中度相关, 自我效能提高自尊, 并能预测随后的自尊水平[1]。两者与不同的心理变量的关系不同[6];自我效能与消极情感负相关, 与积极情感正相关[7]。这样的相关模式也同样出现在自尊与情感的相关研究中, 尤其是负性情绪[8]。国内较多研究涉及自尊或自我效能与情感体验的关系, 尤其是焦虑和抑郁。但对于自尊和自我效能如何共同影响情感体验的研究少见, 尤其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研究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自尊、积极/消极情感的性别与年级特点及四者间的关系。 1 研究工具: 1.2 工具 1.2.1 Rosenberg自尊量表[9] 共10个条目, 其中5个条目正向计分, 5个条目反向计分。将中文版与英文版量表对应发现, 其中一个条目计分方式与原英文版量表相反, 因此本研究中的计分方式是6个正向条目, 4个反向条目, 采用4点Likert计分方法:1=完全不同意, 2=不同意, 3=同意, 4=完全同意。本样本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第1个特征根是第2个特征根的3倍以上, 表明较好的符合单维结构。</p> <p>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4] 共10道题目。采用4点Likert计分方法:1=很不符合, 2=较不符合, 3=比较符合, 4=很符合。在本样本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第1个特征根是第2个特征根的3倍以上, 表明较好的符合单维结构。</p> <p>1.2.3 中学生积极/消极情感量表[10] 共有14个条目, 其中6个测量消极情感, 8个条目测量积极情感。应答者根据1周内的实际情况对每项条目进行评定, 从“没有”到“经常有”, 共4点评分。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80和0.81。因素分析结果呈现出清晰的两维结构, 所有项目在对应维度上负载在0.60以上,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负载绝对值均小于0.30。 2 结果 2.1 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的性别、年级比较 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对所有因变量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除了性别对自尊的主效应外, 其他主效应均显著, 但这些效应相对较小。 具体来说:自尊有随年级而增高的趋势, 两者相关为0.15, P&lt;0.001。自我效能感得分, 男生高于女生, 毕业年级学生 (初三、高三) 高于非毕业年级的学生,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得分女生多于男生。在年级趋势上表现为: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分低于低年级, 而消极情感得分高于低年级。 2.2 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的相关性 自尊与自我效能、积极情感呈正相关 (r=0.47, 0.36) , 与消极情感负相关 (r=-0.32) ;自我效能与积极情感正相关 (r=0.24) , 与消极情感负相关 (r=-0.17)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负相关 (r=-0.16) 。 2.3 分层回归与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Baron和Kenny的因果梯级程序检验中介效应[12], 自尊部分中介自我效能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关系, 完全中介自我效能和消极情感体验的关系, Sobel Z检验[13]表明两个中介效应均显著, Z值分别为13.00, -13.07 (负号表示系数增大) 。在方程3中自尊对于情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相对于简单相关系数的变化很小, 因此可排除自我效能中介自尊和情感的关系的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中学生群体中, 自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这与meta分析结果[14]有所不同, 可能是自尊有不同的侧面, 而本文测量的是总体自尊, 而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比如身体自尊、社会自尊等[14]。在年级趋势上则表现出高年级的自尊水平高于低年级, 这样的结果在其他研究中也得到发现[15]。这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提高, 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包括自己的价值所在, 也有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个体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应答趋势上不同造成的。而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提示男生对于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学业方面的能力要更加自信[5];在年级上的变化趋势并不是很明显, 从趋势上来看在初三和高三两个年级较明显地区别其他年级, 这似乎意味着在越加有挑战的时段, 人们能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越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本研究中, 在积极/消极情感上存在性别差异, 而且均是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这表明不管是积极情感体验还是消极情感体验, 女生都比男生要丰富。这样的结果与青少年人格的外向性和神经质上的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对此乔建中等人给出了一定的解释[16]。而在年级上的变化趋势则显示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减少, 消极情感体验增多。这种变化可能是学业负担的增多、人际关系的复杂、生理变化等因素带来的。</p> <p>自尊和自我效能的中度相关表明两者虽然具有一定的重叠, 但属于自我的不同侧面[1]。自尊和自我效能与积极情感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的负相关表明高自尊、高自我效能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 更少的消极情感体验。也就意味着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越积极, 对自己的能力越加自信, 自责、自贬、自卑的感受就相应降低, 处理和应对生活学习问题就更加顺畅, 即便遇到挫折也会有相应的应对方式和归因[5]。自我效能和自尊涉及自我能力相关和情感相关的认知成面, 认识对于情感的影响是一些心理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改变认知能够改变情感体验, 其中对自我的认知是重要的一部分, 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1]。但是自尊和自我效能对于情感体验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 从相关系数的大小以及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尊相对于自我效能与情感体验具有更强的关系, 而且自尊对于自我效能与情感体验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 即自我效能有助于重新建构自我图式, 包括自我形象, 继而塑造自尊[1]。而自尊是对自我的积极的正向的评价, 更多的自我肯定、自我接受和自我喜欢, 带有一定的情感成分, 从而由内而外的增加积极情感体验, 减少消极情感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关系进一步表明, 自尊和自我效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学生的自尊塑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自我效能与动机的关联有助于提高成就, 从而会带来对自我评价的提升, 但是自尊涉及多个侧面, 包括诸如社会自尊、躯体自尊, 因此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引导学生恰当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各方面, 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减少消极的情感体验, 提升学校适应力。</p>

页面列表

ITE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