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p><center><strong>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唐亮《科技信息》2011年33期</strong></center>
研究目的;
通过检索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以下几个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较大或相关研究较多:性别与身体形象、家庭状况、社会支持、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应对方式。通过相关研究对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提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文章框架:
1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1.1 客观因素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有性别与身体形象、家庭状况、社会支持。
1.1.1 性别与身体形象因素
总的来说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偏向于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明显。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数据分析过程、分析方法的不同。如有用T检验的,也有用回归分析的,还有用相关分析的;(2)研究对象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如沿海地区和西部、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有研究表明,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
1.1.2 家庭因素
在这里家庭因素我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收入/个人经济状况、家庭来源(城市/农村)等。家庭经济收入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大多数的研究认为个人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物质享受,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可能导致幸福感较高。
1.1.3 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已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验证。那些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人会产生较多的主观幸福感体验。。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资讯支持,其作用大小依次为情感支持、资讯支持、工具支持。
1.2 主观因素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
1.2.1 人格因素
大多说研究表明,外向性和神经质这两种人格特质解释了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主要的相关。
1.2.2 自尊
需要用不同的自尊来预测不同的满意度,文化背景是自尊和幸福感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变量。
1.2.3 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
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如面对、解决问题,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逃避等,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可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培养其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国内对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早已开始,但是目前为止研究者大都仅对其某一两个因素进行研究,而且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有关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除了文中提到的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文化、生活事件、人际关系、自我观念、自我价值等等,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主观幸福感。
我们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最终是为了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过低以及负性情感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负性后果。由于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性特点,我们在高校中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正确评估各种生活事件对自身的影响,树立正确应对应激的观念。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应进一步探讨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加以归纳整合。其次,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所以我们应该在国外有关调研测评方法的基础上,开发拓展新的、本土化的调研测评方法。另外,针对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法手段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法手段的实证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估、干预主观幸福感的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