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心流体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基于周记法的证据 心流体验
<p><center><strong>心流体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基于周记法的证据
毛燕辉《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年第32卷第3期</strong></center>
<strong>研究目的:</strong>
探究被试内心流体验随生活满意度的动态关系,以及情绪平衡在二者间的作用机制。
<strong>前言:</strong>
心流(flow)是指个体在其能力与给定任务的难度相匹配时,出现的一种强烈专注、享受、自我意识降低的状态,即处于心流状态的个体会全心全意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中,感到时间静止或飞速流逝,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极度愉悦感。它产生于个体对日常活动的深度参与,是一种内在奖赏的最优体验。
心流理论最初由 Csikszentmihalyi提出,根据个体感知到任务的挑战难度与自身所具有的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程度,将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为心流、焦虑和厌倦3种状态,即三通道模型;后又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完善,将挑战水平与自身技能水平作为两个维度,将个体的状态分为4种:心流(高挑战-高技能)、焦虑(高挑战-低技能)、厌倦(低挑战-高技能)和冷漠(低挑战-低技能),只有当个体处于高技能水平且任务也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时,个体才会感受到心流体验[2-3],并由此衍生出八通道理论模型。心流理论将个体看作一个按照基因、文化和自我3个动机系统行动的整体,且当个体行为由自我动机系统主要驱动时,心流才会产生。因此,心流体验并不是个体被动参与活动时产生的,而是在一个人高度参与能够调动个体积极性、注意力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过程中产生。同时,心流也会在各种活动或情境中产生。
<strong>量表:</strong>
心流体验量表。采用Waterman [26]根据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编制的心流量表,该量表在中国人群体中有良好的信效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