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迪的论文笔记


11.14 TPSR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排球公体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基于“女排精神”融入课堂的思考

<p>&lt;center&gt;<strong>TPSR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排球公体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基于“女排精神”融入课堂的思考 还谷威《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第30卷第10期</strong>&lt;/center&gt; 研究目的: 引入个人与社会责任(TPSR)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女排精神”作为高校排球公体课内容,以此融合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 文章框架: 前言: 思政教育的评价正如其他智体教育一样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并注重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此前,已有学者对国外盛行的“TPSR”教学模式进行介绍,此次将主要研究如何运用该模式,将“女排精神”以不同层面融入到高校排球公体课程的思政教育中,以深化其德育效用。 1 TPSR模式的概念与结构特征 1.1 TPSR概念 TPSR模式将尽责行为分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方面,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回馈并帮助他人。我国学者自TPSR教学模式引入国内以来,对其概念和理念也作了详细研究和阐述,其中罗平认为,海利森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模式包括行为学习要素、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值得我国开展道德教育借鉴。 1.2 TPSR结构与特征 Hellison教授根据不同的个人与社会责任等级将TPSR模式分为五个层面:自我控制并尊重他人、努力参与合作、自我导向、关怀与协助他人、迁移社会。 其内涵分别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争论并以包容的眼光看待他人的行为;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寻求并参与或领导合作;对于自身的体育学习建立系统化目标并加以实施;在保证自身学习的同时,关怀和帮助薄弱同学;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关怀、包容、尊敬等责任意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进而影响他人。 同时,在层级划分之后,Hellison教授对于学生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归类,根据不同责任层面提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同时建立责任意识。并对于这一教学模式开发了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包括:交流时间、教学前言、身体活动、小组会议、讨论和反思。其中交流时间为学生在整个大课程单元开端,以及每一节课的开始部分与同伴的交流沟通,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教学前言为前期以教师主导,后期转变为学生主导的课程介绍;身体活动为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部分;小组会议为每节课的学生小组内部学习时间,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探讨所学内容;讨论和反思为学生在课堂最后对于一节课的自省时间。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6a92fadaa009092c81955281c7d26660&amp;amp;file=file.png" alt="" />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ecacbbbcef2dcc5ebf77d6e2109419f4&amp;amp;file=file.png" alt="" /> TPSR模式的引入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因素的,构建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桥梁”的同时,为国内思政教育的实施手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三个优势特征。 1.2.1 可操作性 TPSR教学模式将学生在体育课中发生的不同行为活动进行归类,拥有责任层级模型及教学结构为参照,大大增加了思政教育实施的可操作性,改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如何采取措施的现状。 1.2.2 阶梯性 思政教育也如同其他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内高校思政的纲领性文件主要为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对于高校学生德育的目标可见下图。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889857b408dba414dc9e5eec8f2e5562&amp;amp;file=file.png" alt="" /> TPSR模式拥有体系的教学流程和目标,以模板的作用帮助教师对学生体育课的日常行为活动情境起到引导作用,逐步推动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以搭建学生公民责任与我国德育目标之间的阶梯。 1.2.3 辐射性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从第一责任层级的自我控制到第五层级的迁移社会,学生经过了一个系统的责任培养过程,从最初对于课程中责任意识的不以为意,到最后逐步能够完成自身在课堂在队伍中一员的义务所在,再通过课后的评价积累,学生清晰的感受到自身所经历的体育课程相较中小学阶段有何差异以及责任意识的变化,看待物的变化,结合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逐步理解这一切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达到迁移阶段后,建立公民责任的学生在控制好自己情绪和完成目标的同时起到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经历和行为去教会他人建立自我导向,进一步影响周边人群的思政教育,从而达到辐射性推动的效果。 1.3 TPSR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Hannan-Mari、Paul等对于TPSR的有效内容以及具体实施和评估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在不同环境下对于TPSR指导员进行培训干预,其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李凌姝则根据我国体育课程特有的教育体系和目的,将TPSR与“立德树人”思想相结合,分析该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推广的重要性,结合目前思政教育融合的新理念,使其更好地运用到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中[12]。这一系列研究和实验都表明,目前TPSR教学模式的体系较为完善,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教学实验在国内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在国内普及度不高,但其理论和方式在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和专家研究领域较为熟知。 2 高校排球公体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2.1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对于排球课程乃至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致认可的,并认为除体育以外,各教育都应注入思政因素。就排球课程而言,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现阶段本校一线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注意培养学生诸如团结合作、勇往直前之类精神层面的发展,并将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且都认为“女排精神”作为目前具有时代意义的民族精神,应当作为思政教育开展的主要元素,也是各个学段开展排球课程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贯穿于各个排球的教学环节当中,引导学生感受女排精神,学习女排精神。学生也同样对“女排精神”这一名词充满着敬畏之情和赞赏之意,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时,怀揣着一腔热血,课内外活动的参与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2 思政教育的融入不尽如人意 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因不同教师思政意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的经验以及对思政元素的敏感度不足,导致思政环节的遗漏,更多从技能教学方面把握学生道德精神的培养,较少从思政角度出发。 3 “女排精神”与排球思政教育 相比于其他两大球,国内排球课程的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1981-1986年“五连冠”,2019年十连胜的战绩斩获女排世界杯冠军,并达成“十冠王”成就,这一路披荆斩棘铸就的“女排精神”成为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典范教材”。不同学者对于“女排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经过研究其是由“竹棚精神”逐步演化而来。不断的历练后,“女排精神”所指的并不是某一单一层面,也并非网传所谓“冠军精神”,恰恰相反,此次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失利证明了“女排精神”并非“不败精神”。以“女排精神”为关键词检索往年学者对其内涵的研究,经过总结认为女排精神的内涵如下:祖国至上的爱国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科学创新的务实精神。 将三者融入之前,逐级对女排精神进行责任层级划分,将抽象的精神通过个人与社会责任意识层级,转换为具体可实施的行为活动干预,以优化责任意识的建立过程,才能为高校排球公体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中层目标,方便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手段,具体划分如下表。 <img src="https://www.showdoc.com.cn/server/api/attachment/visitFile?sign=54f542f7377f6270a16be56eeac5620c&amp;amp;file=file.png" alt="" /> 4 融入途径与方法 4.1 以TPSR模式挖掘思政因素 课程设计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基石,对于排球课程的思政因素注入应当起到引领作用,教研组需要在设计时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Hellison将TPSR模式各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p>

页面列表

ITEM_HTML